金刚石纳米印压成孔力学行为及工艺实验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微孔加工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机械加工方法 | 第9-10页 |
1.2.2 特种加工方法 | 第10-13页 |
1.2.3 复合加工方法 | 第13-14页 |
1.3 材料力学行为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金刚石纳米印压成孔力学理论研究 | 第17-35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金属弹塑性变形力学本构方程 | 第17-19页 |
2.3 金刚石印压成孔的应力及位移分析 | 第19-22页 |
2.3.1 圆锥压头作用铜片时应力和位移建模分析 | 第19-21页 |
2.3.2 不同印压区域点的法向位移求解 | 第21-22页 |
2.4 刚性锥压头下铜片的损伤断裂分析 | 第22-29页 |
2.4.1 连续损伤力学模型 | 第23-24页 |
2.4.2 硬性基底作用下铜片接触损伤分析 | 第24-25页 |
2.4.3 印压成孔中铜片的韧性断裂判据 | 第25-29页 |
2.5 基底弹性变形量的理论计算 | 第29-34页 |
2.6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金刚石纳米印压成孔数值模拟分析 | 第35-51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锥形压头印压铜片有限元建模 | 第35-38页 |
3.2.1 刀具及工件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35-36页 |
3.2.2 材料模型 | 第36页 |
3.2.3 网格划分和定义边界条件 | 第36-38页 |
3.2.4 模拟仿真控制设置 | 第38页 |
3.2.5 模拟和后处理 | 第38页 |
3.3 状态变量分析 | 第38-45页 |
3.3.1 不同下压量的铜片应力分布规律 | 第38-41页 |
3.3.2 不同区域材料位移变化分析 | 第41-43页 |
3.3.3 印压成孔区域拉压状态分析 | 第43-44页 |
3.3.4 基底变形量和应力分析 | 第44-45页 |
3.4 晶粒度变化的数值模拟 | 第45-50页 |
3.4.1 选择追踪点进行微结构演变 | 第45-46页 |
3.4.2 不同进给量微孔处晶粒度变化规律 | 第46-49页 |
3.4.3 印压成孔后铜片底部晶粒度变化规律 | 第49-50页 |
3.5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金刚石纳米印压成孔实验研究 | 第51-66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实验准备 | 第51-53页 |
4.2.1 实验仪器 | 第51-52页 |
4.2.2 实验材料 | 第52-53页 |
4.3 实验方案设计 | 第53-54页 |
4.4 金刚石纳米印压成孔实验 | 第54-60页 |
4.4.1 最佳工艺参数确定 | 第54-56页 |
4.4.2 压力变化规律及接触损伤判定 | 第56-57页 |
4.4.3 声发射信号分析铜片断裂 | 第57-59页 |
4.4.4 铜片材料塑性流动规律 | 第59-60页 |
4.5 晶粒度检测与分析 | 第60-62页 |
4.6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2-65页 |
4.6.1 孔径大小与损伤观测 | 第62-64页 |
4.6.2 成孔后的铜片表面检测 | 第64-65页 |
4.7 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