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发电厂论文--火力发电厂、热电站论文

基于定流量的火电厂冷端优化分析及试验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1章 绪论第13-20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第14-20页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2.3 发展动态分析第16-20页
第2章 凝汽设备及其性能第20-34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凝汽设备的任务第20-21页
        2.2.1 设备的组成第20页
        2.2.2 设备的任务第20-21页
    2.3 凝汽器压力第21-23页
        2.3.1 凝汽器中真空(背压)的形成第21-22页
        2.3.2 凝汽器中真空(背压)的确定第22页
        2.3.3 阻塞背压(极限真空)第22-23页
        2.3.4 最佳运行背压第23页
    2.4 凝汽器第23-30页
        2.4.1 凝汽器类型第23页
        2.4.2 凝汽器的布置第23-24页
        2.4.3 表面式凝汽器的构造第24页
        2.4.4 表面式凝汽器的性能第24-30页
    2.5 抽气备第30-32页
        2.5.1 抽气设备的种类第30页
        2.5.2 水环泵(真空泵)第30-31页
        2.5.3 真空泵主要性能第31-32页
        2.5.4 性能曲线第32页
    2.6 循环水泵第32-33页
        2.6.1 循环水泵作用第32页
        2.6.2 循环水泵分类第32页
        2.6.3 循环水泵性能第32-33页
    2.7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3章 冷端优化研究和分析第34-39页
    3.1 引言第34页
    3.2 冷端优化第34页
    3.3 优化目的第34页
    3.4 优化方法第34-36页
        3.4.1 机组出力试验第34-35页
        3.4.2 循环水泵耗功特性第35页
        3.4.4 冷端设备耗功第35页
        3.4.5 凝汽器变工况特性第35-36页
    3.5 最佳背压计算第36页
    3.6 定流量方法第36页
    3.7 最佳运行方式确定第36-37页
    3.8 运行参数异常现象原因第37-38页
        3.8.1 真空急剧下降第37页
        3.8.2 真空缓慢下降第37页
        3.8.3 冷却水温升大第37页
        3.8.4 凝汽器端差大第37页
        3.8.5 凝结水过冷度大第37页
        3.8.6 凝结水含氧量大第37页
        3.8.7 循环水进口温度高第37-38页
        3.8.8 凝汽器水位升高第38页
        3.8.9 真空泵出力下降第38页
    3.9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4章 冷端优化研究的关键问题第39-46页
    4.1 引言第39页
    4.2 排汽流量变化对背压的修正第39-43页
        4.2.1 背压变化对功率的影响第39-41页
        4.2.2 背压修正第41-43页
            4.2.2.1 参数修正基准第41页
            4.2.2.2 修正方法第41-43页
    4.3 循环水入口温度变化时对背压的修正第43页
    4.4 循环水入口温度不同时,最佳运行背压的确定第43-44页
    4.5 定流量与定功率方法比较第44-45页
    4.6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5章 汽轮机冷端运行优化实例第46-68页
    5.1 引言第46页
    5.2 概述第46页
    5.3 设备规范第46-50页
        5.3.1 汽轮机设计技术规范第46-47页
        5.3.2 凝汽器设计技术规范第47-48页
        5.3.3 循环水泵及其电动机设计技术规范第48-49页
        5.3.4 水环真空泵及电动机设计技术规范第49-50页
    5.4 试验标准及基准第50页
        5.4.1 试验标准第50页
        5.4.2 试验基准第50页
    5.5 试验内容和工况第50-51页
        5.5.1 机组背压对发电机出力影响试验第50页
        5.5.2 凝汽器冷却水流量与循环水泵耗功试验第50页
        5.5.3 凝汽器变工况性能试验第50-51页
    5.6 试验主要仪表、仪器第51页
    5.7 试验要求及条件第51-52页
    5.8 试验计算原理及公式第52-57页
        5.8.1 流量的计算第52-54页
        5.8.2 汽轮机排汽焓第54页
        5.8.3 循环水流量第54-55页
        5.8.4 试验热耗率第55页
        5.8.5 发电煤耗率第55页
        5.8.6 供电煤耗率第55-56页
        5.8.7 参数修正计算第56-57页
    5.9 循环水泵耗功试验结果第57-58页
    5.10 背压变化与机组净出力试验结果第58-61页
    5.11 循环水入口温度12℃时,最佳运行背压的确定第61页
    5.12 循环水入口温度不同时,最佳运行背压的确定第61-62页
    5.13 真空严密性第62-63页
    5.14 真空泵试验第63页
    5.15 冷端系统性能试验结果第63-64页
        5.15.1 清洁系数第63页
        5.15.2 传热系数第63-64页
    5.16 经济性比较第64-67页
    5.17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68-70页
    6.1 结论和创新点第68页
    6.2 展望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作者简介第76-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丹东配电网多类型分布式电源规划研究
下一篇:125MW循环流化床锅炉NO_x排放软测量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