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全球化思潮下设计者的自我身份认同及建构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10页 |
二、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一)关于全球化的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二)关于身份认同和身份建构的研究 | 第11-12页 |
(三)设计类相关著作和文献 | 第12-13页 |
三、相关概念和理论 | 第13-14页 |
(一)逆全球化思潮 | 第13页 |
(二)身份 | 第13页 |
(三)文化自觉 | 第13-14页 |
(四)身份认同 | 第14页 |
(五)身份建构 | 第14页 |
四、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4-16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二)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14-16页 |
第一章 逆全球化思潮下设计者的身份焦虑和身份自觉 | 第16-20页 |
一、逆全球化思潮下的身份焦虑 | 第16-17页 |
二、文化自觉与身份自觉的重要性 | 第17-20页 |
第二章 当代设计者的身份认同研究 | 第20-36页 |
一、设计者的文化身份认同 | 第21-25页 |
(一)王澍:由中国传统文人画延伸的“如画观法” | 第21-23页 |
(二)杉浦康平:由道家文化认同衍生的大宇宙观 | 第23-25页 |
二、设计者的社会身份认同 | 第25-27页 |
(一)徐冰:从“天书”到“何处惹尘埃” | 第25-26页 |
(二)张永和:对社会生活事件的“移植设计” | 第26-27页 |
三、设计者的地域身份认同 | 第27-30页 |
(一)蔡国强:“中国农民”式的本土浪漫 | 第28-29页 |
(二)原研哉:关于地域的奇思妙想 | 第29-30页 |
四、设计者的职业身份认同 | 第30-33页 |
(一)王澍的“业余” | 第31页 |
(二)张永和:跨界的智慧 | 第31-33页 |
五、设计者的混合身份认同 | 第33-36页 |
(一)徐道获:不断消解与重建的混合身份 | 第33-34页 |
(二)马岩松:科技与自然带来的混合身份认同 | 第34-36页 |
第三章 设计者的身份建构研究 | 第36-48页 |
一、设计者身份建构的特征 | 第36-39页 |
(一)设计者身份建构具有主动性和未完成性 | 第36-37页 |
(二)设计者身份建构与社会发展过程的联系性 | 第37-38页 |
(三)设计者身份建构具有完整的语言体系 | 第38-39页 |
(四)设计者身份建构的开放性和多元性 | 第39页 |
二、设计者身份建构的过程 | 第39-48页 |
(一)设计者身份建构过程中的“语境” | 第39-40页 |
(二)设计者身份建构过程中的“语言” | 第40-41页 |
(三)从具体设计案例探讨设计者的身份建构过程 | 第41-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