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基于栅格化的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9页
1 绪论第13-23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5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1.1.2 研究意义第15页
    1.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15-19页
        1.2.1 相关概念第15-16页
        1.2.2 理论基础第16-19页
            1.2.2.1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第16-18页
            1.2.2.2 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第18-19页
    1.3 研究目标第19页
    1.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第19-23页
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3-35页
    2.1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第23-25页
        2.1.1 国外研究第23-24页
        2.1.2 国内研究第24-25页
    2.2 空间化研究现状及进展第25-33页
        2.2.1 人口空间化研究现状及进展第27-31页
            2.2.1.1 全球人口空间化项目第27-28页
            2.2.1.2 人口空间化模型进展第28-29页
            2.2.1.3 人口空间化方法进展第29-31页
        2.2.2 GDP空间化研究现状及进展第31-33页
    2.3 研究述评第33-35页
3 研究设计第35-47页
    3.1 研究区概况第35-37页
        3.1.1 自然地理第35-36页
        3.1.2 社会经济第36-37页
        3.1.3 人口分布第37页
    3.2 数据收集第37-42页
        3.2.1 夜间灯光数据第37-41页
            3.2.1.1 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第38-39页
            3.2.1.2 NPP/VIIRS月合成数据第39-41页
        3.2.2 土地利用数据第41页
        3.2.3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第41-42页
    3.3 数据预处理第42-43页
        3.3.1 空间数据处理第42页
        3.3.2 统计数据处理第42-43页
    3.4 研究方法第43-47页
        3.4.1 人口空间化方法第43-44页
            3.4.1.1 多元回归模型的建立第43-44页
            3.4.1.2 人口分布栅格处理第44页
        3.4.2 GDP空间化方法第44-46页
            3.4.2.1 第一产业空间化第45页
            3.4.2.2 第二三产业空间化第45-46页
        3.4.3 空间自相关分析第46-47页
4 黄河流域人口空间化第47-55页
    4.1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的人口空间化第47-48页
    4.2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人口空间化第48-49页
    4.3 结果验证与精度分析第49-53页
    4.4 本章小结第53-55页
5 黄河流域GDP空间化第55-59页
    5.1 空间化结果第55-56页
        5.1.1 第一产业空间化第55页
        5.1.2 第二三产业空间化第55-56页
    5.2 结果验证与精度分析第56-58页
    5.3 本章小结第58-59页
6 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差异空间分析第59-71页
    6.1 总体差异特征第59-61页
        6.1.1 绝对差异特征第60-61页
        6.1.2 相对差异特征第61页
    6.2 区域经济集聚性分析第61-68页
        6.2.1 基于县域单元的流域经济集聚分析第61-65页
        6.2.2 基于栅格化的流域经济集聚分析第65-68页
    6.3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空间特征第68-70页
    6.4 本章小结第70-71页
7 结论与展望第71-75页
    7.1 主要结论第71-72页
    7.2 创新点第72页
    7.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第72-73页
    7.4 研究展望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85页
致谢第85-8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7-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区域性生态补偿方法及应用--以重庆市为例
下一篇:中部地区技术关联与产业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