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疏勒河地区早古生代地质记录对洋陆过程的约束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2-20页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20-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1页 |
1.3.3 完成工作量 | 第21-22页 |
1.3.4 论文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3-37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3-24页 |
2.2 大地构造背景 | 第24-25页 |
2.3 区域地层 | 第25-35页 |
2.3.1 前寒武系 | 第33页 |
2.3.2 下古生界 | 第33-34页 |
2.3.3 上古生界 | 第34页 |
2.3.4 中生界 | 第34-35页 |
2.3.5 新生界 | 第35页 |
2.4 区域岩浆岩及变质岩 | 第35-37页 |
2.4.1 岩浆岩 | 第35-36页 |
2.4.2 变质岩 | 第36-37页 |
第3章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 第37-40页 |
3.1 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 第37页 |
3.2 全岩地球化学分析 | 第37-38页 |
3.3 锆石U-Pb测年 | 第38页 |
3.4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 第38-40页 |
第4章 早古生代地层 | 第40-77页 |
4.1 吾力沟组(O_(1w)) | 第40-50页 |
4.1.1 分布与剖面列述 | 第40-47页 |
4.1.2 岩石地层综述 | 第47-50页 |
4.2 盐池湾组(O_(2y)) | 第50-54页 |
4.2.1 分布与剖面列述 | 第50-51页 |
4.2.2 岩石地层综述 | 第51-54页 |
4.3 巴龙贡嘎尔组(Sb) | 第54-58页 |
4.3.1 分布与剖面列述 | 第54-57页 |
4.3.2 岩石地层综述 | 第57-58页 |
4.4 沉积环境与盆地演化 | 第58-61页 |
4.5 早古生代物源分析 | 第61-75页 |
4.5.1 样品采集与测试 | 第61-62页 |
4.5.2 锆石U-Pb和Hf同位素测试结果 | 第62-67页 |
4.5.3 讨论 | 第67-75页 |
4.6 小结 | 第75-77页 |
第5章 干沟蛇绿岩 | 第77-93页 |
5.1 地质特征 | 第78-80页 |
5.1.1 野外露头 | 第78页 |
5.1.2 岩石学特征 | 第78-80页 |
5.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80-91页 |
5.2.1 主量元素 | 第80-82页 |
5.2.2 稀土及微量元素 | 第82-86页 |
5.2.3 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 | 第86-88页 |
5.2.4 讨论 | 第88-91页 |
5.3 小结 | 第91-93页 |
第6章 岩浆岩记录 | 第93-126页 |
6.1 吾力沟组火山岩 | 第94-106页 |
6.1.1 岩石学特征 | 第94页 |
6.1.2 锆石U-Pb年代学 | 第94-95页 |
6.1.3 地球化学特征 | 第95-100页 |
6.1.4 讨论 | 第100-104页 |
6.1.5 小结 | 第104-106页 |
6.2 哈伦乌苏岩体 | 第106-126页 |
6.2.1 野外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 第107-109页 |
6.2.2 U-Pb和Hf同位素特征 | 第109-112页 |
6.2.3 地球化学特征 | 第112-117页 |
6.2.4 讨论 | 第117-124页 |
6.2.5 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7章 南祁连洋陆过程演化史 | 第126-129页 |
结论 | 第129-131页 |
致谢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47-148页 |
附录 | 第148-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