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

基于《耕织图》的於潜农耕文化旅游开发利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绪论第12-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第13-14页
    1.3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3.1 文献研究法第14页
        1.3.2 分析归纳法第14页
        1.3.3 实地调研法第14页
        1.3.4 案例分析法第14-15页
    1.4 技术路线第15-16页
    1.5 研究内容第16页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第16-17页
2 农耕文化旅游开发研究进展第17-22页
    2.1 农耕文化概念与内涵第17页
        2.1.1 农耕文化的概念第17页
        2.1.2 农耕文化的内涵第17页
    2.2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7-21页
        2.2.1 国内农耕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现状第17-20页
            2.2.1.1 开发模式第18页
            2.2.1.2 存在的问题第18-19页
            2.2.1.3 开发对策第19-20页
        2.2.2 国外农耕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现状第20-21页
    2.3 小结第21-22页
3 《耕织图》及其解读第22-40页
    3.1 《耕织图》的版本第22-25页
        3.1.1 南宋楼璹《耕织图》第22页
        3.1.2 元代程棨《耕织图》第22-23页
        3.1.3 明代邝璠《便民图篆》第23页
        3.1.4 清代焦秉贞《御制耕织图》第23-24页
        3.1.5 各版本的比较第24-25页
    3.2 《耕织图》产生的原因第25-26页
        3.2.1 社会原因第25页
        3.2.2 地理原因第25页
        3.2.3 经济原因第25页
        3.2.4 政治原因第25-26页
    3.3 《耕织图》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6-27页
        3.3.1 《耕织图》的国内研究现状第26页
        3.3.2 《耕织图》的国外研究现状第26-27页
        3.3.3 总结第27页
    3.4 《耕织图》中农耕文化的解读第27-32页
        3.4.1 耕织技术第27-28页
        3.4.2 耕织农具第28-29页
        3.4.3 农耕场景第29-30页
        3.4.4 耕织服饰第30-31页
        3.4.5 祭祀习俗第31-32页
    3.5 《耕织图》与现代旅游的契合分析第32-35页
        3.5.1 《耕织图》描绘的乡村生活与现代旅游的契合分析第32-33页
        3.5.2 《耕织图》描绘的农业技术与现代旅游的契合分析第33-34页
        3.5.3 《耕织图》描绘的服饰习俗与现代旅游的契合分析第34页
        3.5.4 《耕织图》描绘的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的契合分析第34-35页
    3.6 《清明上河图》与《耕织图》的比较第35-38页
        3.6.1 绘图内容不同——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第35-38页
            3.6.1.1 《清明上河图》描绘城市的生产生活第35-36页
            3.6.1.2 《耕织图》描绘乡村的生产生活第36-38页
        3.6.2 绘图方式不同——全景集中式和场景分散式第38页
        3.6.3 价值体现不同——艺术价值与科普价值第38页
        3.6.4 旅游开发方式不同——空间直叙和时间直叙第38页
    3.7 小结第38-40页
4 於潜农耕文化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第40-51页
    4.1 於潜概况第40-43页
        4.1.1 於潜基本概况第40页
        4.1.2 於潜交通概况第40页
        4.1.3 於潜经济发展概况第40页
        4.1.4 於潜农耕概况第40-41页
        4.1.5 於潜旅游资源概况第41-43页
            4.1.5.1 旅游景点第41-42页
            4.1.5.2 特色文化第42-43页
            4.1.5.3 古村景观第43页
    4.2 於潜农耕文化产生的背景第43-45页
        4.2.1 优越的自然环境第43-44页
        4.2.2 北方人口的南迁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第44-45页
        4.2.3 吴越文化和商贸文化的促进第45页
    4.3 於潜农耕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第45-47页
        4.3.1 浓厚的农耕文化——《耕织图》故乡第45页
        4.3.2 乡村旅游的兴起第45-47页
        4.3.3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第47页
        4.3.4 临安全域旅游的推进第47页
    4.4 於潜农耕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第47-49页
        4.4.1 镇前期以发展工业为主导,旅游基础比较薄弱第47页
        4.4.2 乡村传统文化景观消失比较明显,物质性农耕文化保存较少第47-48页
        4.4.3 景区产品同质化,缺乏文化体验类产品第48页
        4.4.4 耕地面积的减少,农业人口的流失第48页
        4.4.5 《耕织图》旅游开发基础薄弱第48-49页
        4.4.6 缺乏统一规划,资源整合薄弱第49页
    4.5 於潜农耕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第49-51页
        4.5.1 统一规划,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发展路径第49页
        4.5.2 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营造区域性的田园风光第49页
        4.5.3 整合分散的相关资源,更大范围和深度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第49-50页
        4.5.4 与弘扬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发识农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旅游第50页
        4.5.5 依托《耕织图》打造农耕文化园区,树立独具特色品牌第50-51页
5 临安耕织图文化园规划设计实践应用第51-65页
    5.1 规划设计构架第51-54页
        5.1.1 区位分析第51页
        5.1.2 规划设计理念第51-52页
        5.1.3 总体定位第52页
        5.1.4 总体布局第52-54页
    5.2 基于理论分析指导园区规划设计实践中遇到的关键问题第54-57页
        5.2.1 以《耕织图》的农耕文化分析为指导,解决园区选址问题第54-55页
        5.2.2 以传统堪舆文化与现代大地景观设计理论相结合,指导园区整体文化氛围营造第55-56页
        5.2.3 基于生态保护圈层结构理论,指导园区与区外双层隔离的文化空间构建第56-57页
    5.3 临安耕织图文化园旅游产品的设计第57-60页
        5.3.1 基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的塔状旅游产品结构设计第57-59页
        5.3.2 以体现原真性、参与性为特征的旅游产品规划设计第59-60页
    5.4 耕织图园区旅游开发具体方式设计第60-64页
        5.4.1 以《耕织图》的解读来塑造园区的主题风格第60页
        5.4.2 以《耕织图》的解读来配置园区的植物景观第60页
        5.4.3 以《耕织图》的解读来还原园区的耕织场景第60-62页
        5.4.4 以《耕织图》的解读来设计园区的开发模式第62-64页
    5.5 小结第64-65页
6 结语与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69页
附录第69-80页
个人简介第80-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省域R&D投入与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分析
下一篇:户外运动旅游市场开发及对策研究--以浏阳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