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土石坝溃坝研究 | 第10-12页 |
1.2.2 峡谷河流对边坡冲刷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3 堆积体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1.3.1 侵入航道崩滑堆积体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5-16页 |
1.3.2 侵入航道崩滑堆积体在河流冲刷作用下动态稳定性的研究 | 第16页 |
1.3.3 提出崩滑堆积体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 第16-17页 |
1.4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侵入航道崩滑堆积体的破坏模式 | 第18-25页 |
2.1 峡谷河段滑坡体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18-21页 |
2.2 侵入航道堆积体的地质环境因素 | 第21-22页 |
2.3 侵入航道堆积体变形及其失稳模式简述 | 第22-24页 |
2.3.1 侵入航道堆积体失稳模式简述 | 第22-23页 |
2.3.2 侵入航道堆积体变形破坏诱发机理简述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侵入航道堆积体的影响因素及稳定性分析 | 第25-64页 |
3.1 侵入航道堆积体在河道中初始的形态及有关参数 | 第25-32页 |
3.2 侵入航道堆积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54页 |
3.2.1 堆积体的块石含量及水的浸泡作用 | 第33-36页 |
3.2.2 滑面倾角的影响 | 第36-38页 |
3.2.3 河流水位的影响 | 第38-41页 |
3.2.4 堆积厚度的影响 | 第41-43页 |
3.2.5 滑面起伏的影响 | 第43-50页 |
3.2.6 滑带浸没长度的影响 | 第50-51页 |
3.2.7 水位下降的影响 | 第51-54页 |
3.3 侵入航道崩滑堆积体的动态稳定性 | 第54-62页 |
3.3.1 堆积体的侧壁冲蚀形状 | 第55-56页 |
3.3.2 不平衡推力传递系数法的计算原理 | 第56-59页 |
3.3.3 侵入航道堆积体的动态稳定性 | 第59-6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侵入航道堆积体的动态稳定性评价方法 | 第64-72页 |
4.1 崩滑灾害发生后需实测获取的参数 | 第64-65页 |
4.1.1 侵入航道堆积体物理力学参数的获取 | 第64-65页 |
4.1.2 侵入航道堆积体块石含量的获取 | 第65页 |
4.2 崩滑侵入航道堆积体的冲蚀计算方法 | 第65-68页 |
4.3 水位下降时堆积体的塌滑预测方法 | 第68-69页 |
4.4 堆积体在河道中的动态稳定性评价步骤 | 第69-7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重庆某滑坡堆积体动态稳定性分析 | 第72-79页 |
5.1 地质条件 | 第72-73页 |
5.1.1 地形地貌 | 第72页 |
5.1.2 地质构造 | 第72页 |
5.1.3 地层岩性 | 第72-73页 |
5.2 滑坡堆积体空间形态 | 第73-74页 |
5.2.1 滑坡地形地貌 | 第73-74页 |
5.2.2 滑体厚度空间变化 | 第74页 |
5.3 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 第74-75页 |
5.3.1 滑体特征 | 第74页 |
5.3.2 滑带特征 | 第74页 |
5.3.3 滑床特征 | 第74-75页 |
5.4 滑坡堆积体的稳定性计算 | 第75-7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结论 | 第79-80页 |
6.2 展望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