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插图1 技术路线图 | 第10-11页 |
插图2 机制图 | 第11-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28页 |
1.中医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 第14-25页 |
1.1 病名的由来 | 第14页 |
1.2 中医对鼻鼽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4-17页 |
1.2.1 肺气虚寒证 | 第15页 |
1.2.2 脾气虚弱证 | 第15-16页 |
1.2.3 肾阳不足证 | 第16页 |
1.2.4 肺虚血瘀型 | 第16-17页 |
1.3 肺心同治理论指导下药物的选择 | 第17-22页 |
1.3.1 黄芪 | 第18页 |
1.3.2 白术 | 第18-19页 |
1.3.3 防风 | 第19页 |
1.3.4 牡丹 | 第19-20页 |
1.3.5 玉屏风散 | 第20-22页 |
1.4 克敏芪丹鼻喷剂治疗AR的临床研究 | 第22-23页 |
1.5 中医鼻腔用药治疗 | 第23-25页 |
1.5.1 鼻腔用药古代文献研究 | 第23-24页 |
1.5.2 鼻腔用药现代文献研究 | 第24-25页 |
2.现代医学对变应性鼻炎的研究 | 第25-28页 |
2.1 AR的流行病学概况 | 第25页 |
2.2 AR的发病机制 | 第25-26页 |
2.3 IL-4与AR的关系 | 第26页 |
2.4 AR的诊断 | 第26-27页 |
2.5 西医AR鼻腔用药治疗 | 第27-28页 |
2.6 AR的生存质量 | 第28页 |
临床实验 | 第28-33页 |
1 实验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2 实验分组 | 第29页 |
3 实验对象 | 第29页 |
4 诊断标准 | 第29-30页 |
4.1 AR的西医诊断标准 | 第29-30页 |
4.2 AR的中医证候辨证标准 | 第30页 |
5 病例纳入标准 | 第30页 |
6 病例排除标准 | 第30页 |
7 病例脱失的处理 | 第30-31页 |
8 主要观察指标 | 第31-32页 |
8.1 血清IL-4检测 | 第31页 |
8.2 鼻内镜检查下体征评分表 | 第31页 |
8.3 症状评分标志 | 第31-32页 |
8.4 鼻结膜炎生活质量RQLQ量表 | 第32页 |
8.5 自拟脾气虚症状量表 | 第32页 |
9 统计方法 | 第32页 |
10 技术路线图 | 第32-33页 |
实验结果 | 第33-37页 |
1 治疗前基础数据分析 | 第33-34页 |
1.1 研究病例数 | 第33页 |
1.2 两组间基本情况比较 | 第33页 |
1.3 治疗前两组间病情比较 | 第33-34页 |
1.4 治疗前两组间IL-4含量比较 | 第34页 |
2 用药后数据分析 | 第34-37页 |
2.1 治疗后两组IL-4含量比较 | 第34-35页 |
2.2 IL-4含量与各项的相关性 | 第35页 |
2.2.1 治疗前IL-4与各项的相关性 | 第35页 |
2.2.2 两组IL-4变化率与各项症状疗效指数的相关分析 | 第35页 |
2.3 治疗后两组内病情评分比较 | 第35-37页 |
2.3.1 A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病情评分比较 | 第35-36页 |
2.3.2 B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病情评分比较 | 第36页 |
2.3.3 A、B两组治疗后病情评分比较 | 第36-37页 |
3 不适反应 | 第37页 |
讨论 | 第37-43页 |
1 IL-4数据分析 | 第37-38页 |
2 克敏芪丹鼻喷剂对血清IL-4影响的机制探讨 | 第38页 |
3 量表数据分析 | 第38页 |
4 气虚血瘀型AR与脾的关系 | 第38-39页 |
5 克敏芪丹鼻喷剂方药分析 | 第39-40页 |
6 影响实验数据结果的原因分析 | 第40-41页 |
7 不适反应观察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附件1:综述 | 第5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
附件2 RQLQ量表 | 第57-75页 |
1、纸质版RQLQ量表 | 第57-59页 |
2、电子版RQLQ量表 | 第59-75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