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意义与立题依据 | 第12-13页 |
1.2 麋鹿研究概况 | 第13-19页 |
1.2.1 物种简介 | 第13-15页 |
1.2.2 国内麋鹿研究 | 第15-18页 |
1.2.3 国外麋鹿研究 | 第18-19页 |
1.3 家域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3.1 概念与内涵 | 第19页 |
1.3.2 家域研究物种 | 第19-20页 |
1.3.3 家域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 生境选择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1.4.1 有蹄类生境选择的时空尺度 | 第21-22页 |
1.4.2 糜鹿生境选择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4.3 生境选择数据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2 研究区域 | 第24-29页 |
2.1 自然环境 | 第24-26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4页 |
2.1.2 地质地貌 | 第24页 |
2.1.3 气候 | 第24页 |
2.1.4 水文 | 第24-25页 |
2.1.5 土壤 | 第25-26页 |
2.2 保护对象 | 第26-27页 |
2.2.1 湿地生态系统 | 第26页 |
2.2.2 生物多样性 | 第26-27页 |
2.3 保护区功能区划 | 第27-28页 |
2.3.1 核心区 | 第27页 |
2.3.2 缓冲区 | 第27页 |
2.3.3 实验区 | 第27-28页 |
2.4 管理机构 | 第28页 |
2.4.1 组织机构职能 | 第28页 |
2.4.2 人员编制 | 第28页 |
2.5 社区社会经济概况 | 第28-29页 |
3 研究对象 | 第29-30页 |
4 研究方法 | 第30-35页 |
4.1 研究设备 | 第30页 |
4.2 家域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4.3 秋冬季生境选择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4.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33-35页 |
5 结果与分析 | 第35-52页 |
5.1 野放麋鹿家域 | 第35-45页 |
5.1.1 家域范围 | 第35页 |
5.1.2 个体间家域差异 | 第35-37页 |
5.1.3 季节间家域差异 | 第37-42页 |
5.1.4 月份间家域差异 | 第42-44页 |
5.1.5 繁殖季与非繁殖季间家域差异 | 第44-45页 |
5.1.6 丰水期与枯水期间家域差异 | 第45页 |
5.2 秋冬季生境选择 | 第45-52页 |
5.2.1 秋季生境选择 | 第45-47页 |
5.2.2 冬季生境选择 | 第47-50页 |
5.2.3 秋季与冬季的生境选择差异 | 第50-52页 |
6 讨论 | 第52-56页 |
6.1 基于不同时间尺度的野放麋鹿家域变化 | 第52-54页 |
6.1.1 不同季节间家域差异 | 第52-53页 |
6.1.2 不同月份间家域差异 | 第53页 |
6.1.3 生理活动是影响麋鹿家域变化的内在因素 | 第53页 |
6.1.4 水位是影响麋鹿家域变化的重要外在因素之一 | 第53-54页 |
6.2 野放麋鹿家域的性别差异 | 第54页 |
6.3 与滨海湿地野放麋鹿之间季节性家域规律比较 | 第54-55页 |
6.4 特殊现象: 发现一对野放麋鹿于12月发情交配 | 第55-56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56-60页 |
7.1 结论 | 第56-57页 |
7.1.1 洞庭湖区麋鹿野外放归初期家域特征 | 第56-57页 |
7.1.2 秋冬季生境选择特征 | 第57页 |
7.2 建议 | 第57-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0页 |
附录A 麋鹿监测照片 | 第70-71页 |
附录B 麋鹿生境照片 | 第71-72页 |
附录C 工作照 | 第72-73页 |
附录D 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规划图 | 第73-74页 |
附录E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