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论题阐释 | 第10页 |
1.1.2 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 第10-11页 |
1.1.3 城镇空间结构规划中出现的问题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2章 国内外生态化城镇空间结构规划模型及演进 | 第16-34页 |
2.1 西方古代生态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 第16-18页 |
2.1.1 古埃及城市 | 第16页 |
2.1.2 古希腊城市 | 第16-17页 |
2.1.3 古罗马城市 | 第17-18页 |
2.2 中世纪生态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 第18-19页 |
2.3 工业化时期生态城镇空间结构形态 | 第19-21页 |
2.3.1 空想社会主义 | 第19页 |
2.3.2 田园城市 | 第19-20页 |
2.3.3 带形城市 | 第20-21页 |
2.3.4 光辉城市 | 第21页 |
2.3.5 有机疏散理论 | 第21页 |
2.4 西方近代生态化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 第21-22页 |
2.5 中国生态化城镇空间结构规划演进与发展 | 第22-28页 |
2.5.1 我国古代生态化城市建设思想 | 第22-24页 |
2.5.2 我国近代城市空间结构规划模型 | 第24-26页 |
2.5.3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城市空间结构形态 | 第26-28页 |
2.6 从生态视角看我国新型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 第28-34页 |
2.6.1 生态视域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 | 第28-30页 |
2.6.2 生态视域下我国新型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发展趋势 | 第30-31页 |
2.6.3 我国城镇空间结构规划现状及未来规划模型 | 第31-34页 |
第3章 城镇空间结构规划相关理论 | 第34-42页 |
3.1 区位理论 | 第34-38页 |
3.1.1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 第34-35页 |
3.1.2 工业区位论 | 第35页 |
3.1.3 中心地理论 | 第35-37页 |
3.1.4 市场区位论 | 第37-38页 |
3.2 城市人口密度模型 | 第38-39页 |
3.2.1 克拉克人口分布模型 | 第38页 |
3.2.2 城市人口发展模型 | 第38-39页 |
3.3 城市内部功能结构模型 | 第39-40页 |
3.4 城镇空间结构质量评价方法 | 第40-42页 |
3.4.1 层次分析法 | 第40页 |
3.4.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40-41页 |
3.4.3 熵值法 | 第41-42页 |
第4章 以唐山市为例看生态化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 第42-64页 |
4.1 唐山区域空间结构概况分析 | 第42-47页 |
4.1.1 唐山地理位置 | 第42-43页 |
4.1.2 行政区划及土地利用 | 第43-45页 |
4.1.3 唐山城镇化 | 第45页 |
4.1.4 经济发展 | 第45-47页 |
4.2 唐山城镇空间结构规划演变历程 | 第47-51页 |
4.2.1 唐山市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发展概况 | 第47-48页 |
4.2.2 1994 ~2004年城市总体规划 | 第48-49页 |
4.2.3 2004 ~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 | 第49页 |
4.2.4 2010 ~2020年版唐山市整体规划 | 第49-51页 |
4.3 生态视域下唐山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 第51-54页 |
4.4 由唐山市的城市规划看全国的城市规划 | 第54页 |
4.5 基于统计数据的唐山市生态城镇空间质量发展评价 | 第54-57页 |
4.5.1 指标体系构建 | 第54-56页 |
4.5.2 权重赋值法..熵值法 | 第56-57页 |
4.6 指标筛选与体系构建 | 第57-62页 |
4.6.1 数据来源 | 第59-60页 |
4.6.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0-62页 |
4.7 唐山城镇空间结构规划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导师简介 | 第69页 |
企业导师简介 | 第69-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7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