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本文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结构 | 第13-24页 |
1.1 问题提出和研究目的 | 第13-19页 |
1.1.1 问题提出 | 第13-16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6-19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3 论文结构 | 第21-24页 |
第2章 研究现状及基本理论分析 | 第24-64页 |
2.1 产业链及其稳定性的相关研究 | 第24-36页 |
2.1.1 关于产业链思想的起源及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2.1.2 关于产业链的形成机理分析 | 第27-29页 |
2.1.3 产业链内涵的相关研究及其界定 | 第29-33页 |
2.1.4 关于产业链中的稳定性研究 | 第33-36页 |
2.2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与动力机制研究 | 第36-46页 |
2.2.1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现状 | 第36-39页 |
2.2.2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 | 第39-41页 |
2.2.3 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实现方式 | 第41-43页 |
2.2.4 产业集群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 第43-46页 |
2.3 竞争力与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研究现状 | 第46-53页 |
2.3.1 关于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 第46-49页 |
2.3.2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理论渊源 | 第49-50页 |
2.3.3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成果综述 | 第50-53页 |
2.4 产业链稳定性与产业集群竞争力相关性研究 | 第53-64页 |
2.4.1 产业集群与产业链的相关关系 | 第53-55页 |
2.4.2 基于产业链稳定性的产业集群形成过程分析 | 第55-57页 |
2.4.3 产业链稳定性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 第57-58页 |
2.4.4 基于产业链稳定性的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机理 | 第58-60页 |
2.4.5 产业链稳定性与产业集群竞争力相互作用的过程 | 第60-64页 |
第3章 产业链稳定性与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相关分析 | 第64-105页 |
3.1 国内外汽车后市场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64-88页 |
3.1.1 国际汽车后市场发展现状、运营模式及业务单元 | 第64-74页 |
3.1.2 国内汽车后市场发展现状 | 第74-87页 |
3.1.3 汽车后市场的界定 | 第87-88页 |
3.2 汽车后市场细分、驱动因素分析、产业特征及产值份额 | 第88-93页 |
3.2.1 汽车后市场细分 | 第88-90页 |
3.2.2 汽车后市场产业链的驱动因素分析 | 第90-91页 |
3.2.3 汽车后市场产业特征 | 第91-92页 |
3.2.4 汽车后市场产业链产值份额 | 第92-93页 |
3.3 汽车后市场的产业链发展历程与规律 | 第93-96页 |
3.3.1 汽车后市场产业发展历程 | 第93-94页 |
3.3.2 汽车后市场产业发展规律 | 第94-95页 |
3.3.3 加快推进汽车后市场发展的实践总结 | 第95-96页 |
3.4 产业链稳定性与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竞争力典型相关分析 | 第96-105页 |
3.4.1 典型相关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96-97页 |
3.4.2 典型相关变量及典型相关系数 | 第97-99页 |
3.4.3 基于产业链稳定性的我国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指标体系选择 | 第99-100页 |
3.4.4 产业链稳定性与我国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典型相关拟合过程 | 第100-103页 |
3.4.5 产业链稳定性与我国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典型相关结果分析 | 第103-105页 |
第4章 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产业链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105-116页 |
4.1 产业链稳定性及汽车后市场产业链稳定性内涵 | 第105-107页 |
4.1.1 稳定性的内涵 | 第105-106页 |
4.1.2 产业链稳定性的内涵 | 第106页 |
4.1.3 汽车后市场产业链稳定性的内涵 | 第106-107页 |
4.2 汽车后市场产业链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107-111页 |
4.2.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体系构建 | 第107-108页 |
4.2.2 评价指标释义 | 第108-109页 |
4.2.3 汽车后市场产业链稳定性评价模型 | 第109-111页 |
4.3 实证分析及其基本结论 | 第111-116页 |
4.3.1 打造完整汽车后市场产业链 | 第113-114页 |
4.3.2 整合汽车后市场各业务单元 | 第114页 |
4.3.3 创新汽车后市场产业链中企业经营模式 | 第114-116页 |
第5章 产业链稳定性视角下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16-157页 |
5.1 研究现状及构建指标体系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6-119页 |
5.1.1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 | 第116-117页 |
5.1.2 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17-118页 |
5.1.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目的和意义 | 第118-119页 |
5.2 评价指标选取、模型构建及研究假设 | 第119-132页 |
5.2.1 汽车后市场与汽车售后市场内涵的界定 | 第119-120页 |
5.2.2 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选择 | 第120-122页 |
5.2.3 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基本内涵界定 | 第122-128页 |
5.2.4 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竞争力模型构建、研究假设及初始结构方程 | 第128-132页 |
5.3 调查问卷设计、估计方法基本假定检验及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132-140页 |
5.3.1 调查问卷设计 | 第132-133页 |
5.3.2 对模型估计方法基本假定的检验 | 第133-135页 |
5.3.3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135-140页 |
5.4 指标体系权重确定的一阶段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140-150页 |
5.4.1 初始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 | 第140-143页 |
5.4.2 初始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数据拟合和检验 | 第143-146页 |
5.4.3 初始模型的修正 | 第146-148页 |
5.4.4 修正后的模型潜变量组合信度检验 | 第148-149页 |
5.4.5 修正后的整体模型适配度检验 | 第149-150页 |
5.5 指标体系权重确定的二阶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150-157页 |
5.5.1 二阶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的构建 | 第150-151页 |
5.5.2 模型的拟合与修正 | 第151-154页 |
5.5.3 指标权重确定的实证研究结果 | 第154-157页 |
第6章 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组合赋权与验证性分析.. | 第157-183页 |
6.1 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组合赋权 | 第157-173页 |
6.1.1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赋权 | 第157-159页 |
6.1.2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体系赋权 | 第159-167页 |
6.1.3 基于组合赋权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167-169页 |
6.1.4 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竞争力综合评价 | 第169-173页 |
6.2 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分析:以成都为例 | 第173-183页 |
6.2.1 成都市汽车后市场产业产集群发展现状 | 第173-175页 |
6.2.2 成都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发展定性指标分析 | 第175-178页 |
6.2.3 成都市汽车后市场产业产集群竞争力综合评价 | 第178-182页 |
6.2.4 实例分析小结 | 第182-183页 |
第7章 基于产业链稳定性的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对策思考 | 第183-215页 |
7.1 构建汽车后市场产业战略联盟 | 第183-191页 |
7.1.1 构建整车企业、经销商及商业银行间的纵向联盟[139] | 第186-188页 |
7.1.2 构建汽车金融机构的横向联盟 | 第188-189页 |
7.1.3 构建汽车租赁企业与生产厂家纵向联盟 | 第189-190页 |
7.1.4 构建汽车租赁企业与金融、保险部门纵向联盟 | 第190-191页 |
7.2 构建汽车后市场企业之间隐性知识共享的良好合作机制 | 第191-202页 |
7.2.1 隐性知识及产业集群隐性知识的特征 | 第192-193页 |
7.2.2 隐性知识形成和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 第193-196页 |
7.2.3 建立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隐性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 | 第196-202页 |
7.3 构建以心理契约为纽带的汽车后市场员工工作安全感制度 | 第202-215页 |
7.3.1 关于员工工作安全感的国内外研究 | 第202-206页 |
7.3.3 心理契约在组织支持感和员工忠诚度之间的传导机制 | 第206-211页 |
7.3.4 构建组织与员工之间良好的心理契约提高工作安全感 | 第211-215页 |
第8章 结论及展望 | 第215-218页 |
8.1 结论 | 第215-216页 |
8.2 展望 | 第216-218页 |
致谢 | 第218-219页 |
参考文献 | 第219-225页 |
附录 | 第225-233页 |
博士研究生论文发表及科研成果信息登记表 | 第2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