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索引 | 第9-12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2-16页 |
| 第2章 研究方法 | 第16-22页 |
| 2.1 研究对象 | 第16-18页 |
| 2.1.1 研究对象分组 | 第16页 |
| 2.1.2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 第16-17页 |
| 2.1.3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 第17-18页 |
| 2.2 检查仪器与检查方法 | 第18-19页 |
| 2.2.1 眼部检查 | 第18页 |
| 2.2.2 扩散张量成像系统检查 | 第18-19页 |
| 2.2.2.1 仪器 | 第18-19页 |
| 2.2.2.2 检测方法 | 第19页 |
| 2.2.2.3 图像分析 | 第19页 |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19-22页 |
| 第3章 实验结果 | 第22-28页 |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22页 |
| 3.2 立体视的比较 | 第22-23页 |
| 3.3 三组组内左右侧视放射的比较 | 第23-25页 |
| 3.4 三组各部位FA值的比较 | 第25-26页 |
| 3.5 三组各部位MD值的比较 | 第26-28页 |
| 第4章 讨论 | 第28-34页 |
| 4.1 弥散张量成像的基本原理 | 第28-29页 |
| 4.2 视放射及胼胝体弥散张量成像的临床意义 | 第29-30页 |
| 4.3 单侧屈光参差性、斜视性弱视患者视放射的结构变化 | 第30-31页 |
| 4.4 单侧屈光参差性、斜视性弱视患者胼胝体压部的结构变化 | 第31-34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34-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42页 |
| 综述 | 第42-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52-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