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绪论 | 第10-28页 |
1.1 聚酰亚胺概述 | 第10-15页 |
1.1.1 含芴基Cardo型聚酰亚胺的概述 | 第11-13页 |
1.1.2 含氟聚酰亚胺的概述 | 第13-15页 |
1.1.3 含羟基聚酰亚胺的概述 | 第15页 |
1.2 聚酰亚胺的合成方法 | 第15-16页 |
1.2.1 一步法 | 第15页 |
1.2.2 两步法 | 第15-16页 |
1.3 热致重排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6-26页 |
1.3.1 TR反应的机理研究 | 第17-18页 |
1.3.2 TR反应的影响因素 | 第18-21页 |
1.3.3 TR聚合物的改性研究 | 第21-25页 |
1.3.4 降低TR聚合物的热致重排温度 | 第25-26页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2.芴基聚酰亚胺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第28-54页 |
2.1 聚酰亚胺结构设计 | 第28-29页 |
2.2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29-30页 |
2.3 芴基二胺的合成 | 第30-32页 |
2.3.1 9 ,9'-双(3-氨基-4-羟基苯基)芴(BAHF)的合成 | 第30-31页 |
2.3.2 9 ,9'-双[4-(4-氨基-2-羟基苯氧基)苯基]芴(BAHOPF)的合成.. | 第31-32页 |
2.4 芴基聚酰亚胺粉末的制备 | 第32-33页 |
2.5 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 | 第33-34页 |
2.6 性能测试 | 第34-36页 |
2.6.1 红外光谱测试 | 第34页 |
2.6.2 核磁共振氢谱测试 | 第34-35页 |
2.6.3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测试 | 第35页 |
2.6.4 热失重测试 | 第35页 |
2.6.5 紫外-可见光谱测试 | 第35页 |
2.6.6 溶解性测试 | 第35页 |
2.6.7 力学性能测试 | 第35-36页 |
2.7 结果与讨论 | 第36-53页 |
2.7.1 二胺单体的表征 | 第36-41页 |
2.7.2 聚酰亚胺红外表征 | 第41-42页 |
2.7.3 聚酰亚胺薄膜的光学性能 | 第42-44页 |
2.7.4 聚酰亚胺的热稳定性测试 | 第44-48页 |
2.7.5 聚酰亚胺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 第48-50页 |
2.7.6 聚酰亚胺薄膜的力学性能 | 第50-51页 |
2.7.7 聚酰亚胺的溶解度测试 | 第51-53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3.热致重排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第54-66页 |
3.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54-55页 |
3.2 性能测试 | 第55-56页 |
3.2.1 红外光谱测试 | 第55页 |
3.2.2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测试 | 第55页 |
3.2.3 热失重测试 | 第55页 |
3.2.4 XPS测试 | 第55页 |
3.2.5 XRD测试 | 第55页 |
3.2.6 气体渗透性测试 | 第55-56页 |
3.3 热致重排聚合物膜的制备 | 第56-57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57-65页 |
3.4.1 薄膜的结构表征 | 第57-59页 |
3.4.2 薄膜的热性能 | 第59-61页 |
3.4.3 XPS | 第61-62页 |
3.4.4 膜材料的微观结构 | 第62-63页 |
3.4.5 气体分离性能 | 第63-6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4.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作者简介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