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小麦植酸含量的QTL定位及其相关分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前言第8-24页
    1.1 小麦第8-9页
        1.1.1 小麦的生产和分布第8-9页
        1.1.2 野生二粒小麦的多样性第9页
    1.2 植酸第9-14页
        1.2.1 植酸简介第10页
        1.2.2 植酸在作物中的贮存及分布含量第10-11页
        1.2.3 外界条件对种子植酸含量的影响第11-12页
        1.2.4 植酸的抗营养效应第12-13页
            1.2.4.1 植酸与矿质元素第12页
            1.2.4.2 植酸与蛋白质第12-13页
            1.2.4.3 植酸与淀粉、脂肪第13页
        1.2.5 植酸的应用第13页
        1.2.6 植酸的环境生态效应第13-14页
    1.3 隐性饥饿及生物强化第14-16页
    1.4 小麦中植酸和营养性状的QTL定位第16-22页
        1.4.1 QTL第16页
        1.4.2 QTL定位的条件与原理第16-17页
        1.4.3 遗传图谱的构建第17-18页
            1.4.3.1 作图群体的类型第17页
            1.4.3.2 构建遗传图谱的分子标记第17-18页
        1.4.4 QTL作图第18-19页
        1.4.5 QTL分析的方法第19-20页
        1.4.6 QTL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面的应用第20-21页
        1.4.7 小麦籽粒中植酸和其他营养性状QTL定位的研究进展第21-22页
    1.5 网络分析第22页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2-24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4-32页
    2.1 实验材料第24页
    2.2 田间实验第24-26页
        2.2.1 重组自交系在以色列的种植第25-26页
        2.2.2 重组自交系在中国的种植第26页
    2.3 分析仪器与试剂第26-28页
    2.4 分析方法第28-32页
        2.4.1 遗传图谱构建第28页
        2.4.2 籽粒植酸及多组分营养物质含量的测定第28-30页
            2.4.2.1 籽粒总类黄酮、总酚、植酸和无机磷含量的测定第28-29页
            2.4.2.2 籽粒黄色素、可溶性蛋白质和氨基含量的测定第29-30页
        2.4.3 农艺性状的测定第30页
        2.4.4 QTL定位与统计分析第30-32页
            2.4.4.1 QTL定位与分析第30-31页
            2.4.4.2 统计分析第31-32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32-52页
    3.1 小麦籽粒植酸和多组分营养性状含量及环境影响第32-35页
        3.1.1 小麦籽粒植酸及多组分营养性状的表型差异第32-34页
        3.1.2 不同环境对籽粒植酸及多组分营养性状的影响第34-35页
    3.2 小麦重组自交系植酸及多组分营养物质相关QTL的定位第35-45页
        3.2.1 正态检验第35-36页
        3.2.2 QTL检测第36-38页
            3.2.2.1 籽粒植酸含量QTL第37页
            3.2.2.2 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含量QTL第37页
            3.2.2.3 籽粒氨基含量QTL第37页
            3.2.2.4 籽粒总酚含量QTL第37页
            3.2.2.5 籽粒总类黄酮含量QTL第37-38页
            3.2.2.6 籽粒无机磷含量QTL第38页
            3.2.2.7 籽粒黄色素含量QTL第38页
        3.2.3 QTL定位第38-45页
    3.3 小麦籽粒植酸与各性状间的相关性网络分析第45-48页
        3.3.1 植酸与多组分营养性状及矿质元素间的相关性网络分析第45-48页
        3.3.2 植酸与多组分营养性状及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网络分析第48页
    3.4 小麦籽粒植酸及多组分营养性状间的主成分分析第48-49页
    3.5 小麦植酸极端家系的筛选第49-52页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第52-59页
    4.1 讨论第52-57页
        4.1.1 多环境下小麦籽粒植酸及多组分营养物质含量的分析第52-53页
        4.1.2 小麦籽粒植酸及多组分营养物质含量相关的QTL新位点第53-55页
        4.1.3 籽粒植酸含量QTL与其他性状QTL的比较第55-56页
        4.1.4 小麦籽粒植酸与其他性状的相关性网络分析第56-57页
    4.2 结论第57-59页
第五章 展望第59-60页
致谢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77页
附录第77-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集团客户中心日常工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一种移动分布式系统的可视化建模构造器VMT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