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10页 |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 1 前言 | 第13-24页 |
| 1.1 植物根部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 | 第13-22页 |
| 1.1.1 植物根部微生物群落的形成 | 第13-17页 |
| 1.1.2 植物病虫害与根部微生物 | 第17-20页 |
| 1.1.3 植物根部微生物的功能 | 第20-22页 |
| 1.2 课题的来源 | 第22页 |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2-24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45页 |
| 2.1 高通量测序分析条锈菌侵染小麦后对根部微生物的影响 | 第24-29页 |
| 2.1.1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 2.1.2 实验方法 | 第25-29页 |
| 2.2 纯培养方法研究条锈菌侵染小麦后根部放线菌的变化及活性 | 第29-32页 |
| 2.2.1 实验材料 | 第29-31页 |
| 2.2.2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 2.3 新种放线菌的分类鉴定 | 第32-45页 |
| 2.3.1 实验材料 | 第33-35页 |
| 2.3.2 实验方法 | 第35-45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5-94页 |
| 3.1 高通量测序分析条锈菌侵染小麦对根部微生物影响 | 第45-68页 |
| 3.1.1 高通量测序分析条锈菌侵染小麦后根际微生物变化 | 第46-58页 |
| 3.1.2 高通量测序分析条锈菌侵染小麦后根内微生物变化 | 第58-68页 |
| 3.2 纯培养方法研究条锈菌侵染小麦后根部放线菌的变化及活性 | 第68-70页 |
| 3.2.1 小麦根部放线菌的分离 | 第68-70页 |
| 3.2.2 小麦根部放线菌的活性研究 | 第70页 |
| 3.3 菌株NEAU-Jh2-17的多相分类学鉴定 | 第70-78页 |
| 3.3.1 16S rRNA基因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70-71页 |
| 3.3.2 形态及培养特征 | 第71页 |
| 3.3.3 生理生化特征 | 第71-73页 |
| 3.3.4 细胞化学组分分析结果 | 第73-75页 |
| 3.3.5 菌株的(G+C) mol%含量测定结果 | 第75页 |
| 3.3.6 DNA同源性检测结果 | 第75-78页 |
| 3.4 菌株NEAU-Jh3-20的多相分类学鉴定 | 第78-84页 |
| 3.4.1 16S rRNA基因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78页 |
| 3.4.2 形态及培养特征 | 第78页 |
| 3.4.3 生理生化特征 | 第78-81页 |
| 3.4.4 细胞化学组分分析结果 | 第81-83页 |
| 3.4.5 菌株的(G+C) mol%含量测定结果 | 第83页 |
| 3.4.6 DNA同源性检测结果 | 第83-84页 |
| 3.5 菌株NEAU-Jh1-3和NEAU-Jh2-5的多相分类学鉴定 | 第84-94页 |
| 3.5.1 16S rRNA基因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84-85页 |
| 3.5.2 形态及培养特征 | 第85-87页 |
| 3.5.3 生理生化特征 | 第87-88页 |
| 3.5.4 细胞化学组分分析结果 | 第88-91页 |
| 3.5.5 菌株的(G+C) mol%含量测定结果 | 第91-92页 |
| 3.5.6 DNA同源性检测结果 | 第92-94页 |
| 4 讨论 | 第94-97页 |
| 4.1 高通量测序分析条锈菌侵染小麦后对根部微生物的影响 | 第94-95页 |
| 4.2 纯培养方法研究条锈菌侵染小麦后根部放线菌的变化及活性 | 第95页 |
| 4.3 新种放线菌的分类鉴定 | 第95-97页 |
| 5 结论 | 第97-98页 |
|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97页 |
|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97-98页 |
| 致谢 | 第98-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08页 |
| 附录 | 第108-116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6-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