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OFDM系统峰均功率比联合算法的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引言 | 第8-9页 |
1.2 OFDM系统的发展 | 第9-10页 |
1.3 OFDM技术的优缺点 | 第10-11页 |
1.4 峰均比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2-14页 |
第2章 正交频分复用基本原理及其峰均比 | 第14-26页 |
2.1 OFDM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4-19页 |
2.1.1 OFDM系统框图 | 第14-15页 |
2.1.2 OFDM调制解调原理 | 第15-17页 |
2.1.3 OFDM信号的DFT实现 | 第17页 |
2.1.4 保护间隔与循环前缀 | 第17-19页 |
2.2 OFDM系统的关键技术 | 第19-20页 |
2.2.1 同步技术 | 第19页 |
2.2.2 信道估计技术 | 第19页 |
2.2.3 信道编码和交织 | 第19-20页 |
2.2.4 降低峰值平均功率比 | 第20页 |
2.3 峰值平均功率比 | 第20-25页 |
2.3.1 峰值平均功率比的定义 | 第20-21页 |
2.3.2 放大器的模型 | 第21-22页 |
2.3.3 OFDM信号PAPR的分布统计特性 | 第22-23页 |
2.3.4 过采样对OFDM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23-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OFDM系统峰均比抑制技术 | 第26-35页 |
3.1 信号预畸变技术 | 第26-28页 |
3.1.1 限幅法 | 第26-28页 |
3.1.2 压缩扩展变换法 | 第28页 |
3.2 信号编码类技术 | 第28-30页 |
3.2.1 互补格雷序列法 | 第29页 |
3.2.2 线性分组码法 | 第29-30页 |
3.3 信号扰码技术 | 第30-34页 |
3.3.1 载波预留法 | 第31页 |
3.3.2 选择映射法 | 第31-33页 |
3.3.3 部分传输序列法 | 第33-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部分传输序列法 | 第35-41页 |
4.1 PTS方法的原理分析 | 第35-36页 |
4.2 PTS-OFDM系统性能分析 | 第36-38页 |
4.2.1 分割方式 | 第36-37页 |
4.2.2 子数据块个数V | 第37-38页 |
4.2.3 边带信息P | 第38页 |
4.3 次优迭代搜索算法 | 第38-4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5章 星座图扩展技术 | 第41-51页 |
5.1 ACE方法的数学模型 | 第42-43页 |
5.2 ACE的可实现算法 | 第43-50页 |
5.2.1 凸集投影算法 | 第43-45页 |
5.2.2 智能梯度投影算法 | 第45-5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6章 联合算法 | 第51-58页 |
6.1 联合算法选择的依据 | 第51-52页 |
6.2 PTS-ACE算法的具体实现 | 第52-53页 |
6.3 仿真结果 | 第53-5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58-59页 |
7.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