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蔡松年个人生平简述 | 第9-11页 |
二、蔡松年诗词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第一章 蔡松年诗词的情感主题 | 第14-23页 |
一、隐忍的故国之思 | 第14-18页 |
(一)通过对故乡风物的怀念和对冰雪的厌恶来表现故国之思 | 第15页 |
(二)通过对梦与酒的痴恋来表现故国之思 | 第15-17页 |
(三)通过对国事民生的漠不关心来表现故国之思 | 第17-18页 |
二、矛盾的厌战之情 | 第18-20页 |
(一)通过对战场的描写表现厌战之情 | 第18-19页 |
(二)通过对金军将士的描写来表现厌战之情 | 第19页 |
(三)通过对自身心态的描写表现厌战之情 | 第19-20页 |
三、软弱的隐逸之趣 | 第20-23页 |
(一)通过对官场的厌倦表现隐逸之趣 | 第20-22页 |
(二)通过对山水田园的热爱表现隐逸之趣 | 第22-23页 |
第二章 蔡松年诗词的艺术特色 | 第23-32页 |
一、蔡松年诗词的意象特色 | 第23-25页 |
(一)北方特色意象 | 第23-24页 |
(二)音乐意象 | 第24-25页 |
(三)酒意象 | 第25页 |
二、蔡松年诗词的结构特色 | 第25-28页 |
(一)意象叠加构建凄冷之境 | 第25-26页 |
(二)今昔对比抒写隐逸之心 | 第26-27页 |
(三)逆挽结构描绘旷达之态 | 第27-28页 |
三、蔡松年诗词的风格特色 | 第28-32页 |
(一)清丽 | 第28-29页 |
(二)旷达 | 第29页 |
(三)典雅 | 第29-30页 |
(四)隐晦 | 第30-32页 |
第三章 蔡松年诗词的文学渊源及影响 | 第32-39页 |
一、蔡松年诗词的文学渊源 | 第32-34页 |
(一)陶渊明对蔡松年诗词的影响 | 第32-33页 |
(二)苏轼对蔡松年诗词的影响 | 第33-34页 |
二、蔡松年诗词对后世的影响 | 第34-39页 |
(一)蔡松年对其子蔡珪的言传身教 | 第34-36页 |
(二)蔡松年与辛弃疾、党怀英的师承关系 | 第36-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注释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附录 | 第43-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