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2页 |
1.1 单倍型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 第12-19页 |
1.1.1 单倍型分析技术进展分析 | 第12-16页 |
1.1.2 单倍型组装 | 第16-17页 |
1.1.3 展望 | 第17-19页 |
1.2 小麦7DL染色体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2-38页 |
2.1 材料 | 第22-23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2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22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2-23页 |
2.2 不同材料的基因组DNA提取 | 第23-24页 |
2.2.1 基因组提取 | 第23页 |
2.2.2 基因组的检测 | 第23-24页 |
2.3 普通小麦7DL双端体附加系材料的筛选 | 第24页 |
2.3.1 染色体标本制备 | 第24页 |
2.4 普通小麦7DL同源染色体的显微分离 | 第24-25页 |
2.5 7DL同源染色体的基因组扩增及纯化 | 第25-27页 |
2.5.1 MDA法 | 第25页 |
2.5.2 MALBAC法 | 第25-27页 |
2.5.3 扩增产物的纯化 | 第27页 |
2.6 7DL同源染色体扩增产物的质量检测 | 第27-29页 |
2.6.1 浓度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27页 |
2.6.2 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 | 第27-29页 |
2.7 7DL同源染色体扩增产物的污染检测 | 第29-30页 |
2.8 7DL同源染色体扩增产物完整性检测 | 第30-38页 |
2.8.1 7DL着丝粒和端粒的扩增 | 第30-32页 |
2.8.2 7DLSSR分子标记的扩增 | 第32-35页 |
2.8.3 7DL部分基因的扩增 | 第35-36页 |
2.8.4 小麦660KSNP芯片检测 | 第36-38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8-64页 |
3.1 小麦基因组的提取 | 第38页 |
3.2 普通小麦7DL双端体附加系材料的筛选 | 第38-39页 |
3.3 普通小麦7DL同源染色体的显微分离 | 第39页 |
3.4 7DL同源染色体的扩增及扩增产物的质量检测 | 第39-43页 |
3.4.1 7DL同源染色体扩增产物的浓度检测 | 第40页 |
3.4.2 7DL同源染色体扩增产物的片段大小检测 | 第40-42页 |
3.4.3 MDA和MALBAC扩增产物荧光原位杂交检测 | 第42-43页 |
3.5 7DL同源染色体扩增产物的污染检测 | 第43-50页 |
3.5.1 7DL同源染色体扩增产物细菌污染检测 | 第43-45页 |
3.5.2 7DL同源染色体扩增产物细胞质DNA污染检测 | 第45-46页 |
3.5.3 7DL同源染色体扩增产物小麦其他染色体DNA的污染检测 | 第46-50页 |
3.6 7DL同源染色体扩增产物完整性检测 | 第50-64页 |
3.6.1 7DL着丝粒和端粒的扩增 | 第50-51页 |
3.6.2 7DLSSR分子标记的扩增 | 第51-53页 |
3.6.3 7DL部分基因的扩增 | 第53-55页 |
3.6.4 7DL同源染色体660KSNP芯片检测 | 第55-64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64-68页 |
4.1 7DL同源染色体单倍型技术体系的建立 | 第64页 |
4.2 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技术极其污染检测 | 第64-65页 |
4.3 同源染色体间差异分析 | 第65-67页 |
4.4 7DL同源染色体单倍型技术体系的优化 | 第67-6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8页 |
附录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