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8页 |
1.1 前言 | 第13页 |
1.2 疏水疏油理论 | 第13-15页 |
1.2.1 杨氏方程 | 第13-14页 |
1.2.2 Wenzel 模型与 Cassie 模型 | 第14-15页 |
1.2.2.1 Wenzel 模型 | 第14页 |
1.2.2.2 Cassie 模型 | 第14-15页 |
1.2.2.3 Wenzel-Cassie 组合模型 | 第15页 |
1.3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技术 | 第15-23页 |
1.3.1 低表面能修饰物质 | 第15-17页 |
1.3.1.1 石蜡铝皂拒水整理剂 | 第15-16页 |
1.3.1.2 脂肪长链类拒水整理剂 | 第16页 |
1.3.1.3 N-羟甲基类拒水整理剂 | 第16页 |
1.3.1.4 含氟拒水整理剂拒水整理剂 | 第16页 |
1.3.1.5 有机硅类拒水整理剂 | 第16-17页 |
1.3.2 基底表面粗糙结构的制备 | 第17-23页 |
1.3.2.1 基底表面粗糙结构制备的常用方法 | 第17-19页 |
1.3.2.2 静电植绒技术 | 第19-21页 |
1.3.2.3 化学镀技术 | 第21-23页 |
1.4 油水分离表面的制备技术 | 第23-26页 |
1.4.1 油水分离的研究背景 | 第23-24页 |
1.4.2 油水分离的方法 | 第24-25页 |
1.4.3 油水分离的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26-28页 |
第2章 基于静电植绒技术快速制备超疏水纺织品表面 | 第28-38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8-30页 |
2.2.1 化学试剂与材料 | 第28-29页 |
2.2.2 实验设备 | 第29页 |
2.2.3 植绒织物超疏水表面的制备 | 第29-30页 |
2.2.3.1 植绒织物的制备 | 第29页 |
2.2.3.2 PDMS 对织物表面进行处理制备超疏水表面 | 第29-30页 |
2.3 测试内容 | 第30页 |
2.3.1 织物疏水性能的测试 | 第30页 |
2.3.2 织物耐磨性能的测试 | 第30页 |
2.3.3 织物表面形貌测试 | 第30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0-36页 |
2.4.1 植绒织物的表面润湿性 | 第30-31页 |
2.4.2 植绒织物的耐磨性 | 第31页 |
2.4.3 超疏水植绒织物的制备工艺优化 | 第31-34页 |
2.4.3.1 PDMS 修饰织物浓度因素的影响 | 第31-32页 |
2.4.3.2 PDMS 修饰织物浴比因素的影响 | 第32-33页 |
2.4.3.3 PDMS 修饰织物温度因素的影响 | 第33页 |
2.4.3.4 PDMS 修饰织物时间因素的影响 | 第33-34页 |
2.4.4 PDMS 处理前后植绒织物在不同摩擦次数时的接触角 | 第34-35页 |
2.4.5 PDMS 修饰植绒织物摩擦前后表面形貌 | 第35-36页 |
2.4.6 PDMS 处理前后植绒织物表面接触角随时间变化情况 | 第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基于化学镀技术制备导电超疏水纺织品表面 | 第38-53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8-41页 |
3.2.1 化学试剂与材料 | 第38-39页 |
3.2.2 实验设备 | 第39-40页 |
3.2.3 镀铜织物超疏水表面的制备 | 第40-41页 |
3.2.3.1 布样前处理 | 第40页 |
3.2.3.2 布样壳聚糖处理 | 第40页 |
3.2.3.3 吸镍处理 | 第40页 |
3.2.3.4 活化处理 | 第40页 |
3.2.3.5 镀 Cu 处理 | 第40页 |
3.2.3.6 PDMS 对织物表面进行处理制备超疏水表面 | 第40-41页 |
3.3 测试内容 | 第41-43页 |
3.3.1 织物疏水性能的测试 | 第41页 |
3.3.2 织物耐磨性能的测试 | 第41页 |
3.3.3 织物表面形貌测试 | 第41页 |
3.3.4 织物抗紫外性能的测试 | 第41页 |
3.3.5 织物方阻性能的测试 | 第41-42页 |
3.3.6 织物抗静电性能的测试 | 第42页 |
3.3.7 织物电磁屏蔽性能的测试 | 第42页 |
3.3.8 织物表面 EDXS 测试 | 第42-43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3-52页 |
3.4.1 PDMS 修饰镀铜织物表面工艺影响 | 第43-47页 |
3.4.1.1 PDMS 修饰浓度因素的影响 | 第43页 |
3.4.1.2 PDMS 修饰浴比因素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1.3 PDMS 修饰温度因素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1.4 PDMS 修饰时间因素的影响 | 第45页 |
3.4.1.5 PDMS 修饰工艺正交实验 | 第45-47页 |
3.4.2 镀铜织物表面形貌 | 第47-48页 |
3.4.2.1 镀铜织物表面颗粒形貌 | 第47页 |
3.4.2.2 镀铜织物表面粗糙情况 | 第47页 |
3.4.2.3 PDMS 修饰镀铜织物织物表面元素分布 | 第47-48页 |
3.4.3 镀铜织物表面性能 | 第48-52页 |
3.4.3.1 镀铜织物表面疏水接触角耐久性 | 第48-49页 |
3.4.3.2 PDMS 修饰镀 Cu 织物耐磨后疏水变化情况 | 第49页 |
3.4.3.3 PDMS 修饰镀 Cu 织物导电性 | 第49-50页 |
3.4.3.4 PDMS 修饰镀 Cu 织物电磁屏蔽 | 第50-51页 |
3.4.3.5 PDMS 修饰镀 Cu 织物抗紫外性能 | 第51-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基于碱减量技术制备油水分离纺织品表面 | 第53-62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3-55页 |
4.2.1 化学试剂与材料 | 第53-54页 |
4.2.2 实验设备 | 第54页 |
4.2.3 油水分离纺织品的制备 | 第54-55页 |
4.2.3.1 织物表面的前处理工艺 | 第54-55页 |
4.2.3.2 织物进行碱减量工艺 | 第55页 |
4.2.3.3 织物进行亲水整理 | 第55页 |
4.3 测试内容 | 第55页 |
4.3.1 织物疏水性能的测试 | 第55页 |
4.3.2 织物表面形貌测试 | 第55页 |
4.3.3 织物断裂性能测试 | 第55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5-61页 |
4.4.1 不同浓度 NaOH 溶液处理下涤纶筛网断裂强力 | 第55-56页 |
4.4.2 原布与织物经碱减量处理后的表面形貌 | 第56-57页 |
4.4.3 不同浓度氢氧化钠及亲水处理后的织物对水接触角 | 第57-58页 |
4.4.4 不同浓度氢氧化钠处理后的织物在水下对十六烷接触角 | 第58页 |
4.4.5 不同浓度氢氧化钠处理后的织物经亲水整理后与十六烷接触角 | 第58-59页 |
4.4.6 涤纶筛网油水分离效率 | 第59-60页 |
4.4.7 涤纶筛网耐油压高度 | 第60-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撰写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