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3.3 研究特色之处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石化工业防爆电气爆炸风险评估基础 | 第20-27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防爆电气爆炸风险评估基础 | 第20-22页 |
2.2.1 区域级别 | 第20页 |
2.2.2 防爆电气设备类型及特点 | 第20-22页 |
2.3 防爆电气现状调研及分析 | 第22-26页 |
2.3.1 防爆电气设备选型 | 第22-23页 |
2.3.2 防爆电气安装 | 第23-25页 |
2.3.3 防爆电气检修维护管理 | 第25-26页 |
2.3.4 防爆电气技术人员培训 | 第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石化工业防爆电气爆炸风险可能性评估指标研究 | 第27-38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及分级准则 | 第27-29页 |
3.2.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27-28页 |
3.2.2 指标等级划分的原则 | 第28-29页 |
3.3 石化工业防爆电气爆炸风险可能性评估指标及分级研究 | 第29-37页 |
3.3.1“固有危险”爆炸风险可能性评估指标及分级研究 | 第29-31页 |
3.3.2“现实危险”爆炸风险可能性评估指标及分级研究 | 第31-35页 |
3.3.3“安全补偿措施”爆炸风险可能性评估指标及分级研究 | 第35-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石化工业防爆电气爆炸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 第38-56页 |
4.1 引言 | 第38页 |
4.2 基于组合赋权法的风险评估方法 | 第38-43页 |
4.2.1 基于德尔菲法的主观赋权法及分级研究 | 第39-42页 |
4.2.2 基于变异系数法的客观赋权法 | 第42-43页 |
4.3 基于EPL的爆炸风险可能性评估模型 | 第43-44页 |
4.4 潜在事故后果分析及模型选取 | 第44-51页 |
4.4.1 事件树分析 | 第44-45页 |
4.4.2 工艺设备危险性分析 | 第45-49页 |
4.4.3 潜在事故后果模型选取 | 第49-51页 |
4.4.4 事故后果评定 | 第51页 |
4.5 基于改进风险矩阵的风险评估方法 | 第51-55页 |
4.5.1 风险可接受标准 | 第51-53页 |
4.5.2 风险矩阵 | 第53-54页 |
4.5.3 风险防控策略 | 第54-5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石化工业防爆电气爆炸风险评估程序编制及应用 | 第56-69页 |
5.1 引言 | 第56页 |
5.2 石化工业防爆电气爆炸风险评估程序设计 | 第56-57页 |
5.2.1 程序语言选取与分析 | 第56页 |
5.2.2 程序功能模块设计 | 第56页 |
5.2.3 程序编制流程 | 第56-57页 |
5.3 石化工业防爆电气爆炸风险评估程序实现 | 第57-63页 |
5.3.1 评估程序主界面 | 第57-58页 |
5.3.2 评估程序权重修改界面 | 第58-59页 |
5.3.3 评估程序参数输入界面 | 第59-61页 |
5.3.4 评估程序后果模型界面 | 第61-63页 |
5.4 石化工业防爆电气爆炸风险评估程序应用研究 | 第63-68页 |
5.4.1 工程应用的内容及流程 | 第63-64页 |
5.4.2 评估内容及现场状况 | 第64-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69页 |
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附录 | 第77-94页 |
附录 1“基于两类危险源的石化工业防爆电气爆炸风险可能性评估指标体系权重与参数”调查问卷 | 第77-91页 |
附录 2 石化工业防爆电气爆炸风险评估程序代码 | 第91-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附件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