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唐(618~907年)论文

盛世华妆—唐代女性妆饰文化探究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绪论第11-18页
    一、研究背景第11-16页
    二、研究目标第16页
    三、研究方法第16-17页
    四、创新点第17页
    五、研究意义第17-18页
第一章: 唐代女性的妆容第18-27页
    一、面妆第18-20页
        (一) 白妆第18页
        (二) 红妆第18-20页
        (三) 时世妆第20页
    二、眉妆第20-23页
        (一) 长眉第20-21页
        (二) 柳叶眉第21页
        (三) 远山眉第21页
        (四) 却月眉第21-22页
        (五) 阔眉第22页
        (六) 八字眉第22页
        (七) 啼眉第22页
        (八) 桂叶眉第22-23页
    三、唇妆第23-24页
        (一) 口脂第23-24页
        (二) 唇式第24页
    四、额黄,斜红与面眉第24-27页
        (一) 额黄第24-25页
        (二) 斜红第25-26页
        (三) 妆靥第26-27页
第二章: 唐代女性的发式第27-31页
    一、反绾式发髻第27-28页
        (一) 半翻髻第27页
        (二) 惊鸿髻第27-28页
        (三) 宝髻第28页
    二、盘叠式发髻第28-29页
        (一) 螺髻第28页
        (二) 回鹘髻第28页
        (三) 娥髻第28-29页
    三、结鬟式发髻第29页
        (一) 双鬟望仙髻第29页
        (二) 闹扫妆髻第29页
    四、结椎式发髻第29-31页
        (一) 堕马髻第29页
        (二) 抛家髻第29-30页
        (三) 三角髻第30-31页
第三章: 唐代女性的饰品第31-40页
    一、面饰第31-32页
        (一) 花钿第31-32页
        (二) 花黄第32页
    二、发饰第32-39页
        (一) 簪第32-34页
        (二) 钗第34-35页
        (三) 花钿第35-36页
        (四) 步摇第36-37页
        (五) 栉具第37页
        (六) 簪花第37-38页
        (七) 义髻第38-39页
    三、耳饰第39-40页
第四章: 唐代女性妆饰的特点与审美第40-46页
    一、唐代女性妆饰的特点第40-43页
        (一) 时代性第40-41页
        (二) 阶级性第41-42页
        (三) 融合性第42-43页
    二、唐代女性妆饰的审美第43-46页
        (一) 和谐的整体第43-44页
        (二) 感性的彰显第44页
        (三) 意蕴的表达第44-46页
第五章: 唐代女性妆饰风格的成因第46-54页
    一、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第46-48页
        (一) 唐代女性的政治空间第46-47页
        (二) 宽松的生活环境第47-48页
    二、佛教文化对妆饰的影响第48-50页
        (一) 织金织物的普及第48-49页
        (二) “螺髻”的出现第49-50页
        (三) “璎珞”的佩戴第50页
    三、胡化之风的影响第50-52页
        (一) 统治阶层对胡风胡化的接受第50-51页
        (二) 回鹘髻的出现第51页
        (三) 时世妆第51-52页
    四、性别的力量第52-54页
第六章: 唐代女性妆饰文化的影响第54-60页
    一、对唐代文学的影响第54-55页
        (一) 诗歌故事的吟咏对象第54-55页
        (二) 时代的印记——再以《时世妆》为例第55页
    二、对唐代绘画的影响第55-58页
        (一) 唐宫仕女图中的妆饰第55-56页
        (二) 周昉画作与贵族审美第56-58页
    三、对后世妆饰的影响第58-60页
        (一) 花钿的继续流行第58-59页
        (二) “三白妆”的流传第59-60页
结语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7页
谢辞第67-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秦治楚地及楚遗民问题初探
下一篇:嘉靖《明伦大典》的编纂与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