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宋体”字体创意设计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1页 |
第一章 “宋体”概述 | 第11-14页 |
第一节 “宋体”的演变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宋体字的文化意义 | 第12-14页 |
一、平民意识的雕刻经验 | 第12-13页 |
二、模件化的生产方式 | 第13页 |
三、美观实用的功能需求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当代宋体字形式表现 | 第14-18页 |
第一节 当代宋体字的规范性要求 | 第14页 |
第二节 当代宋体字的多样化设计理念 | 第14-18页 |
一、复刻古籍字体 | 第15页 |
二、两种字体重组 | 第15-16页 |
三、字体创意表现 | 第16页 |
四、字体适应载体 | 第16-18页 |
第三章 宋体字设计表现 | 第18-25页 |
第一节 宋体字的单字设计表现 | 第18-23页 |
一、宋体字的笔画表现 | 第18-19页 |
二、宋体字的笔画饰角表现 | 第19-20页 |
三、宋体字的字型结构表现 | 第20-23页 |
第二节 宋体字的整体视觉表现 | 第23-25页 |
第四章 “疏宋体”字体设计创作 | 第25-41页 |
第一节 创意来源 | 第25-28页 |
一、“疏宋体”名称由来 | 第25页 |
二、创意启发 | 第25-26页 |
三、字形借鉴 | 第26-27页 |
四、设计创意草案 | 第27-28页 |
第二节 “疏宋体”字形设计 | 第28-37页 |
一、确立字体结构 | 第28-29页 |
二、笔画形态与装饰角 | 第29-34页 |
三、部分字体 | 第34-36页 |
四、字体的组合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应用设计 | 第37-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