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3.1 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1-12页 |
1.3.2 深松耕作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2-13页 |
1.3.3 生态条件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3-14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5-20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15-17页 |
2.1.1 各平原灌区气象条件 | 第15-16页 |
2.1.2 各平原灌区土壤条件 | 第16-17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17页 |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17-19页 |
2.3.1 耕层土壤基础生产力指标 | 第17页 |
2.3.2 土壤物理性质指标 | 第17-18页 |
2.3.3 根系结构指标 | 第18页 |
2.3.4 地上部植株形态特征指标 | 第18页 |
2.3.5 生理特性指标 | 第18-19页 |
2.3.6 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指标 | 第19页 |
2.3.7 测产及考种指标 | 第19页 |
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第19-2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0-58页 |
3.1 深松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 第20-23页 |
3.1.1 土壤含水量 | 第20-21页 |
3.1.2 土壤容重 | 第21-22页 |
3.1.3 土壤紧实度 | 第22-23页 |
3.2 种植密度及深松对根系结构特征的影响 | 第23-27页 |
3.2.1 单株总根长 | 第23-24页 |
3.2.2 单株总根干重 | 第24-25页 |
3.2.3 单株总根表面积 | 第25-26页 |
3.2.4 单株总根体积 | 第26-27页 |
3.3 种植密度及深松对植株形态特征的影响 | 第27-33页 |
3.3.1 株高 | 第27-28页 |
3.3.2 穗位高 | 第28-29页 |
3.3.3 茎粗 | 第29-30页 |
3.3.4 节间长度 | 第30-31页 |
3.3.5 穗位系数 | 第31-32页 |
3.3.6 茎粗系数 | 第32-33页 |
3.4 种植密度及深松对冠层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33-38页 |
3.4.1 叶片SPAD值 | 第33-36页 |
3.4.2 叶面积指数 | 第36-38页 |
3.5 种植密度及深松对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 第38-42页 |
3.5.1 单株干物质积累量 | 第38-39页 |
3.5.2 群体干物质积累量 | 第39-41页 |
3.5.3 收获指数 | 第41-42页 |
3.6 种植密度及深松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 第42-48页 |
3.6.1 产量 | 第42-43页 |
3.6.2 单位面积穗数 | 第43-45页 |
3.6.3 穗粒数 | 第45-46页 |
3.6.4 千粒重 | 第46-47页 |
3.6.5 出籽率 | 第47-48页 |
3.7 各平原灌区产量对深松调控的潜力分析 | 第48-50页 |
3.8 不同生态区深松效果差异性研究 | 第50-58页 |
3.8.1 不同生态区植株性状对深松响应差异性分析 | 第50-51页 |
3.8.2 不同生态区对深松响应差异显著的指标与生态因子相关分析 | 第51-56页 |
3.8.3 不同生态区对深松响应差异显著的指标与生态因子通径分析 | 第56-58页 |
4 讨论 | 第58-61页 |
4.1 不同耐密性品种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 第58页 |
4.2 不同耐密性品种对深松的响应 | 第58-59页 |
4.3 不同生态区深松调控响应及不同耐密性品种间差异机制 | 第59-61页 |
5 结论 | 第61-63页 |
5.1 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耐密性差异机制: | 第61页 |
5.2 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耐密性的深松调控机制 | 第61-62页 |
5.3 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深松增密增产效果的区域间差异机制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附录 | 第70-71页 |
作者简介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