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西方体育文化的渗透 | 第12-13页 |
1.1.2 中国武术“本土化”的缺失 | 第13页 |
1.1.3 新时代中国武术发展的机遇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5页 |
1.3 研究目标 | 第15-16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8-24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19页 |
2.1.1 棍的定义及分类 | 第18页 |
2.1.2 实战的定义 | 第18-19页 |
2.1.3 体系的定义 | 第19页 |
2.2 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2.2.1 武术与武术发展的研究 | 第19-20页 |
2.2.2 武术中棍的研究 | 第20-21页 |
2.2.3 棍的技法研究 | 第21-22页 |
2.2.4 实战与实战体系的研究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4-28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4-28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24页 |
3.2.2 实验法 | 第24-25页 |
3.2.3 问卷调查法 | 第25-26页 |
3.2.4 访谈法 | 第26-27页 |
3.2.5 数理统计法 | 第27-28页 |
第四章 棍术实战的前期探索 | 第28-36页 |
4.1 棍术实战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 第28-31页 |
4.1.1 “百兵之首”棍术特点 | 第28页 |
4.1.2 中国武术项目发展的困境 | 第28-30页 |
4.1.3 国外棍术实战体系尚未形成 | 第30页 |
4.1.4 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需要 | 第30-31页 |
4.2 器械实战项目的借鉴与启示 | 第31-34页 |
4.2.1 击剑 | 第31-32页 |
4.2.2 菲律宾短棍 | 第32页 |
4.2.3 日本剑道 | 第32-33页 |
4.2.4 中国短兵 | 第33-34页 |
4.2.5 器械实战项目借鉴的启示 | 第34页 |
4.3 棍术实战项目应遵循的原则 | 第34-36页 |
4.3.1 传统项目的民族性与群众性、实用性原则 | 第34-35页 |
4.3.2 护具和器械在实战中安全性原则 | 第35页 |
4.3.3 项目规则的开放性与合理性原则 | 第35-36页 |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6-56页 |
5.1 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实践与探索 | 第36-49页 |
5.1.1 场地设计与探索 | 第36-38页 |
5.1.2 器械的选用及实践探索 | 第38-40页 |
5.1.3 护具设计与实践探索 | 第40-46页 |
5.1.4 规则制定与分析 | 第46-49页 |
5.1.5 体系对技术的适应性分析 | 第49页 |
5.2 棍术实战体系的实践与分析 | 第49-51页 |
5.2.1 华南理工大学“棍术实战”公共体育课实践 | 第49-50页 |
5.2.2 首届中国南棍“粤西洪家棍”实战邀请赛 | 第50页 |
5.2.3 第二届“林伟龙杯”中国棍术实战邀请赛 | 第50页 |
5.2.4 棍术实战体系在高校武术教练中的认可度 | 第50-51页 |
5.3 棍术实战体系框架的建立 | 第51-56页 |
5.3.1 场地 | 第51页 |
5.3.2 器械 | 第51页 |
5.3.3 护具 | 第51-52页 |
5.3.4 规则 | 第52-53页 |
5.3.5 体系对技术的适应性 | 第53-5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6页 |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棍术实战发展的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附录 | 第61-74页 |
附录1 | 第61-65页 |
附录2 | 第65页 |
附录3 | 第65-66页 |
附录4 | 第66-67页 |
附录5 | 第67-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附件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