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1-14页 |
·区位论 | 第11页 |
·可持续发展论 | 第11-12页 |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论 | 第12页 |
·“循环经济”论 | 第12-14页 |
2. 规划区域概况 | 第14-19页 |
·历史沿革 | 第14页 |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土地利用现状 | 第15-16页 |
·净月区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 第16页 |
·净月区基础设施现状 | 第16页 |
·自然地理要素基础 | 第16-19页 |
·地理位置与区位条件 | 第16-17页 |
·地质、地貌与土壤 | 第17页 |
·水文气象条件 | 第17-18页 |
·动物、植物资源 | 第18-19页 |
3. 净月区环境质量现状及评价 | 第19-25页 |
·空气质量 | 第19-20页 |
·水环境质量 | 第20页 |
·城镇噪声环境质量 | 第20页 |
·土壤环境质量 | 第20-21页 |
·固体废弃物 | 第21页 |
·森林生态环境的调查与分析 | 第21-25页 |
·林业用地面积统计分析 | 第21-22页 |
·森林面积、不同林种面积及蓄积量统计分析 | 第22-23页 |
·森林类型及群落结构调查分析 | 第23-24页 |
·森林动植物区系调查与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24-25页 |
4. 净月区土地利用规划战略分析 | 第25-32页 |
·土地利用指导思想 | 第25-27页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背景 | 第25页 |
·净月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要求 | 第25-26页 |
·开发区土地利用特点 | 第26-27页 |
·土地利用规划 | 第27-28页 |
·2006-2010 年用地指标控制方案 | 第27页 |
·2020 年用地控制指标方案 | 第27-28页 |
·土地利用支持的产业发展及规模 | 第28-31页 |
·开发区远期(到2020 年)规划建设的方针与目标 | 第28页 |
·开发区的近期规划的产业类型 | 第28-31页 |
·土地利用支持的人口和建设规模 | 第31-32页 |
·人口规模 | 第31页 |
·城市和小城镇建设规模 | 第31-32页 |
5. 开发区土地利用的影响识别与区域环境影响预测 | 第32-39页 |
·土地利用对区域环境影响的因子和影响范围 | 第32页 |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32-35页 |
·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33-34页 |
·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 第34-35页 |
·土地利用过程和结果对区域环境其他要素的影响 | 第35-37页 |
·大气质量 | 第35页 |
·水、土壤质量 | 第35-36页 |
·固体废弃物 | 第36页 |
·声、光环境 | 第36-37页 |
·景观影响分析 | 第37页 |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结论 | 第37-39页 |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论 | 第37页 |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结论 | 第37-38页 |
·固体废物影响分析结论 | 第38页 |
·噪声影响分析结论 | 第38页 |
·水土流失和非点源污染 | 第38页 |
·农业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 第38-39页 |
6. 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保护对策 | 第39-41页 |
·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39页 |
·环境保护规划目标的确定 | 第39-41页 |
·规划期内总体环境保护目标的确定 | 第39页 |
·不同规划水平年的具体环境规划目标要求 | 第39-41页 |
7.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中环境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 第41-48页 |
·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 第41-43页 |
·不同功能区的旅游容量及环境保护对策 | 第43-44页 |
·环境质量的控制对策与减缓措施 | 第44-46页 |
·空气质量的控制对策 | 第44页 |
·水库污染控制对策与保证措施 | 第44-45页 |
·噪声控制对策与措施 | 第45页 |
·生活垃圾及其它固体废物的控制措施 | 第45页 |
·森林及水库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与措施 | 第45-46页 |
·加强开发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建议 | 第46页 |
·开发区的环境管理建议 | 第46-48页 |
·建立健全开发区环境管理机构 | 第47页 |
·建立健全开发区环境监理机构、设立专门的环境监理队伍 | 第47页 |
·完善开发区环境监测制度、建立环境信息网络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