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成因无烟煤解吸特征研究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1 前言 | 第8-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8-12页 |
| ·世界煤层气解吸的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中国煤层气解吸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煤层气解吸理论的发展趋势 | 第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3页 |
| ·论文主要工作量 | 第13-15页 |
| 2 煤的组成与结构 | 第15-32页 |
| ·煤样品的化学组分及成因类型分析 | 第15-18页 |
| ·工业分析 | 第15-16页 |
| ·元素分析 | 第16-17页 |
| ·煤的成因类型分析 | 第17-18页 |
| ·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 | 第18-30页 |
| ·孔隙成因类型分析 | 第18-20页 |
| ·孔隙结构分析 | 第20-30页 |
| ·生气能力分析 | 第30-31页 |
| ·综合分析 | 第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 3 吸附/解吸实验 | 第32-62页 |
| ·实验设备 | 第32-34页 |
| ·简介 | 第32-33页 |
| ·设备的结构及原理 | 第33-34页 |
| ·实验样品 | 第34-35页 |
| ·煤样采集 | 第34页 |
| ·煤样制备 | 第34-35页 |
| ·平衡水分处理 | 第35页 |
| ·实验过程 | 第35-40页 |
| ·装样进缸 | 第35-36页 |
| ·密封性测试 | 第36页 |
| ·系统抽真空 | 第36页 |
| ·样品缸自由空间体积测定 | 第36-37页 |
| ·等温吸附实验 | 第37-39页 |
| ·等温解吸实验 | 第39-40页 |
| ·实验数据予处理 | 第40-41页 |
| ·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析 | 第41-42页 |
| ·实验结果 | 第42-58页 |
| ·沁水南3# 60-80 目平衡水样品 | 第42-48页 |
| ·汝箕沟2# 60-80 目平衡水样品 | 第48-53页 |
| ·冷水江3# 60-80 目平衡水样品 | 第53-58页 |
| ·结果分析 | 第58-61页 |
| ·小结 | 第61-62页 |
| 4 吸附/解吸数据的数学分析 | 第62-74页 |
| ·吸附等温线类型 | 第62-63页 |
| ·模型选择 | 第63-64页 |
| ·数据拟合 | 第64-67页 |
| ·拟合效果及数据分析 | 第67-73页 |
| ·小结 | 第73-74页 |
| 5 吸附热 | 第74-103页 |
| ·等量吸附热 | 第74-89页 |
| ·沁水南3#平衡水样品等量吸附热计算 | 第74-79页 |
| ·汝箕沟2#平衡水样品等量吸附热计算 | 第79-84页 |
| ·冷水江3#平衡水样品等量吸附热计算 | 第84-89页 |
| ·极限吸附热 | 第89-100页 |
| ·沁水南3#平衡水样品极限吸附热计算 | 第90-94页 |
| ·汝箕沟2#平衡水样品极限吸附热计算 | 第94-97页 |
| ·冷水江3#平衡水样品极限吸附热计算 | 第97-100页 |
| ·吸附热效应分析 | 第100-102页 |
| ·小结 | 第102-103页 |
| 6 解吸特征 | 第103-108页 |
| ·物质组成及孔隙结构与吸附/解吸之间的关系 | 第103-104页 |
| ·物质组成与甲烷吸附/解吸的关系 | 第103页 |
| ·孔隙结构对甲烷的吸附/解吸影响 | 第103-104页 |
| ·温度和压力对煤层气解吸作用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 ·拟合函数在煤层气解吸中的应用 | 第105-106页 |
| ·吸附热对煤层气的解吸特征影响 | 第106-107页 |
| ·小结 | 第107-108页 |
| 7 结论 | 第108-109页 |
| ·结论 | 第108页 |
| ·建议 | 第108-10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9-112页 |
| 致谢 | 第112-113页 |
| 附录 | 第113-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