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导论 | 第11-22页 |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4-20页 |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三)简要评述 | 第19-20页 |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0-21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20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21-22页 |
| (一)研究重点 | 第21页 |
| (二)研究难点 | 第21页 |
| (三)创新点 | 第21-22页 |
| 第一章 新能源汽车公共财政扶持政策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 第22-32页 |
| 一、新能源汽车公共财政扶持政策的理论依据 | 第22-25页 |
| (一)转移支付理论 | 第22页 |
| (二)财政支出理论 | 第22-24页 |
| (三)福利经济学理论 | 第24页 |
| (四)制度经济学理论 | 第24-25页 |
| 二、新能源汽车公共财政扶持政策的价值意义 | 第25-32页 |
| (一)推动产业链整体发展完整性 | 第25-27页 |
| (二)促进产业技术研发 | 第27-29页 |
| (三)扩大市场销售规模 | 第29-31页 |
| (四)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 第31-32页 |
| 第二章 我国纯电动汽车产业公共财政扶持政策现状 | 第32-39页 |
| 一、我国纯电动汽车产业公共财政扶持政策及特点 | 第32-35页 |
| (一)主要公共财政扶持政策梳理 | 第32-34页 |
| (二)公共财政扶持政策的特点 | 第34-35页 |
| 二、纯电动汽车公共财政扶持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 (一)公共财政补贴体系不健全 | 第35-36页 |
| (二)竞争评价机制不合理 | 第36页 |
| (三)技术研发补贴匮乏 | 第36-37页 |
| 三、我国纯电动汽车公共财政扶持政策问题形成的原因 | 第37-39页 |
| (一)新能源汽车项目集中爆发、资金浪费严重 | 第37页 |
| (二)尚未形成专门针对纯电动类汽车的扶持政策 | 第37-38页 |
| (三)核心技术制约严重阻碍发展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公共财政扶持政策实证研究 | 第39-43页 |
| 一、数据来源及变量定义 | 第39-40页 |
| 二、模型构建 | 第40-41页 |
| 三、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发达国家纯电动汽车产业公共财政扶持政策分析及借鉴 | 第43-47页 |
| 一、美国公共财政扶持政策 | 第43-44页 |
| 二、日本公共财政扶持政策 | 第44-45页 |
| 三、德国公共财政扶持政策 | 第45-46页 |
| 四、发达国家公共财政扶持政策特点总结及借鉴 | 第46-47页 |
| 第五章 我国纯电动汽车产业公共财政扶持政策完善对策 | 第47-52页 |
| 一、基于公共财政补贴的视角 | 第47-48页 |
| (一)加强技术研发财政补贴 | 第47页 |
| (二)加强售后服务财政补贴 | 第47-48页 |
| (三)加强配套设施建设财政补贴 | 第48页 |
| 二、基于政策执行原则的视角 | 第48-50页 |
| (一)公共财政扶持获取竞争原则 | 第48-49页 |
| (二)市场调节与政策主导相互协调原则 | 第49-50页 |
| (三)财政鼓励与限制策略相互结合原则 | 第50页 |
| 三、基于政府职能的视角 | 第50-52页 |
| (一)加强全局规划职能 | 第50页 |
| (二)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 第50-51页 |
| (三)加强引导协调职能 | 第51页 |
| (四)加强市场监管职能 | 第51-52页 |
| 结语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