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0 前言 | 第15-17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7-41页 |
| 1.1 河口生态特征 | 第17-21页 |
| 1.1.1 河口的定义 | 第17页 |
| 1.1.2 河口生态系统的特征 | 第17-20页 |
| 1.1.3 河口生态研究的意义 | 第20-21页 |
| 1.2 河口海域环境因子的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 | 第21-26页 |
| 1.2.1 河流水沙入海通量变化对河口海域的影响 | 第22-23页 |
| 1.2.2 河流入海营养盐变化对河口海域的影响 | 第23-25页 |
| 1.2.3 河口海域环境变化引发的生态效应 | 第25-26页 |
| 1.3 长江口海域概况 | 第26-33页 |
| 1.3.1 长江口海域自然环境 | 第27-28页 |
| 1.3.2 长江口海域水文特征 | 第28-30页 |
| 1.3.3 长江口海域生态特征 | 第30-33页 |
| 1.4 河口海域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第33-38页 |
| 1.4.1 光照对河口海域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34-35页 |
| 1.4.2 温度对河口海域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35页 |
| 1.4.3 营养盐对河口海域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35-36页 |
| 1.4.4 径流和泥沙通量变异对河口海域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36-38页 |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8-41页 |
| 2 海域界定与资料来源 | 第41-58页 |
| 2.1 研究海域的界定 | 第41-42页 |
| 2.2 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 第42-55页 |
| 2.2.1 资料来源 | 第42-54页 |
| 2.2.2 分析方法 | 第54-55页 |
| 2.3 数据处理 | 第55-58页 |
| 2.3.1 数据分析软件 | 第55页 |
| 2.3.2 原始数据的提取 | 第55页 |
| 2.3.3 数据归一化处理 | 第55-58页 |
| 3 长江入海水及长江口海域关键环境因子的长期变化 | 第58-78页 |
| 3.1 长江入海中关键环境因子的长期变化 | 第58-65页 |
| 3.1.1 长江径流量和泥沙通量的长期变化 | 第58-60页 |
| 3.1.2 长江入海水中泥沙含量的长期变化 | 第60-61页 |
| 3.1.3 长江入海水中营养盐浓度的长期变化 | 第61-65页 |
| 3.2 长江口海域关键环境因子的长期变化 | 第65-76页 |
| 3.2.1 长江口海域盐度的长期变化 | 第65-67页 |
| 3.2.2 长江口海域悬浮颗粒物含量的长期变化 | 第67-70页 |
| 3.2.3 长江口海域营养盐的长期变化 | 第70-76页 |
| 3.3 讨论与小结 | 第76-78页 |
| 4 长江口海域生物因子的长期变化 | 第78-85页 |
| 4.1 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变化 | 第78-81页 |
| 4.1.1 以叶绿素 a 表征的浮游植物生物量长期变化 | 第79-80页 |
| 4.1.2 以浮游植物细胞密度表征生物量的长期变化 | 第80-81页 |
| 4.2 硅藻/甲藻细胞相对丰度的长期变化 | 第81-82页 |
| 4.3 底栖生物的长期变化 | 第82-83页 |
| 4.4 讨论与小结 | 第83-85页 |
| 5 长江口生态环境因子之间关系的长期变化 | 第85-103页 |
| 5.1 长江口海域叶绿素 a 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的长期变化 | 第85-89页 |
| 5.1.1 叶绿素 a 与盐度的关系 | 第85-87页 |
| 5.1.2 叶绿素 a 与悬浮物的关系 | 第87-89页 |
| 5.2 长江口海域关键环境因子之间关系的长期变化 | 第89-100页 |
| 5.2.1 营养盐与盐度的关系 | 第89-94页 |
| 5.2.2 悬浮物与盐度的关系 | 第94-98页 |
| 5.2.3 营养盐之间的关系 | 第98-100页 |
| 5.3 讨论与小结 | 第100-103页 |
| 6 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变化与关键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分析 | 第103-116页 |
| 6.1 年际尺度上叶绿素 a 与关键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105-107页 |
| 6.2 季节尺度上叶绿素 a 与关键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107-109页 |
| 6.2.1 春季叶绿素 a 与关键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107-108页 |
| 6.2.2 夏季叶绿素 a 与关键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108-109页 |
| 6.3 不同盐度区域叶绿素 a 与关键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109-114页 |
| 6.3.1 低盐度区域叶绿素 a 与关键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110-111页 |
| 6.3.2 中盐度区域叶绿素 a 与关键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111-112页 |
| 6.3.3 中高盐度区域叶绿素 a 与关键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112-113页 |
| 6.3.4 高盐度区域叶绿素 a 与关键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113-114页 |
| 6.4 讨论与小结 | 第114-116页 |
| 7 结论与认识 | 第116-120页 |
| 7.1 主要结论 | 第116-118页 |
| 7.2 特色与创新点 | 第118-119页 |
| 7.3 研究展望 | 第119-12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0-146页 |
| 致谢 | 第146-148页 |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48-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