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5-8页 |
摘要 | 第8-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缩略语表 | 第17-18页 |
前言 | 第18-19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9-52页 |
1 山药 | 第19-27页 |
1.1 山药在祖国医学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1.2 植物资源分布 | 第20页 |
1.3 山药化学成分 | 第20-23页 |
1.4 山药生物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及生理功能研究概况 | 第23-27页 |
2 痒 | 第27-40页 |
2.1 痒的定义及分类 | 第27-28页 |
2.2 祖国医学对痒的认识 | 第28-35页 |
2.3 西医关于痒的研究概况及治疗 | 第35-39页 |
2.4 痒的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3 Mrgprs家族的研究概况 | 第40-50页 |
3.1 Mrgprs的发现、分类和分布 | 第41-42页 |
3.2. Mrgprs家族中的成员分别参与痒的形成 | 第42-46页 |
3.3 Mrgprs家族配体的结构及功能 | 第46-49页 |
3.4 Mrgprs家族研究展望 | 第49-50页 |
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50-52页 |
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50页 |
4.2 研究内容 | 第50-52页 |
第二部分 山药致痒活性成分的提取与Mrgprs家族相关性研究 | 第52-60页 |
1 试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52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52页 |
1.2 实验动物 | 第52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52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5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2-54页 |
2.1 山药致痒活性成分粗提物的制备 | 第52-53页 |
2.2 山药致痒与致痒活性提取部位的动物行为学评价 | 第53-54页 |
3 实验结果 | 第54-57页 |
3.1 新鲜山药汁致痒 | 第54-55页 |
3.2 新鲜山药汁致痒与Mrgprs家族相关性 | 第55-56页 |
3.3 山药致痒活性部位的动物行为学实验 | 第56-57页 |
4 讨论 | 第57-58页 |
5 小结 | 第58-60页 |
第三部分 山药致痒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 第60-74页 |
1 试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60-61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60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60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60-6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61-63页 |
2.1 葡聚糖凝胶色谱法分离纯化山药致痒活性成分 | 第61页 |
2.2 离子交换色谱法分离纯化山药致痒活性成分 | 第61-62页 |
2.3 HPLC色谱法分离纯化山药致痒活性成分 | 第62页 |
2.4 结晶法分离纯化山药致痒活性成分 | 第62-63页 |
2.5 山药致痒活性成分的结构鉴定 | 第63页 |
3 实验结果 | 第63-71页 |
3.1 葡聚糖凝胶色谱法分离纯化山药致痒活性成分 | 第63-65页 |
3.2 阴离子交换色谱法分离纯化山药致痒活性成分 | 第65页 |
3.3 HPLC色谱法分离纯化山药致痒活性成分 | 第65-66页 |
3.4 结晶法分离纯化山药致痒活性成分 | 第66-67页 |
3.5 X-射线法鉴定山药致痒活性成分的结构 | 第67-71页 |
4 讨论 | 第71-73页 |
5 小结 | 第73-74页 |
第四部分 山药致痒活性成分的活性鉴定及其致痒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 | 第74-93页 |
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74-76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74页 |
1.2 实验试剂 | 第74页 |
1.3 实验仪器 | 第74-75页 |
1.4 溶液配制 | 第75-7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76-79页 |
2.1 原代DRG神经元的培养方法 | 第76-77页 |
2.2 钙成像 | 第77-78页 |
2.3 电生理 | 第78页 |
2.4 动物行为学实验 | 第78-79页 |
3 实验结果 | 第79-88页 |
3.1 葡聚糖凝胶色谱分离纯化山药致痒活性成分的行为学研究 | 第79页 |
3.2 阴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纯化山药致痒活性成分的钙成像研究 | 第79-80页 |
3.3 HPLC色谱法分离纯化山药致痒活性成分的钙成像研究 | 第80页 |
3.4 结晶法分离纯化山药致痒活性成分的钙成像研究 | 第80-81页 |
3.5 NJUTCM-01致痒活性的动物行为学研究 | 第81-82页 |
3.6 NJUTCM-01致痒活性与Mrgprs家族相关性的动物行为学研究 | 第82-83页 |
3.7 NJUTCM-01致痒活性的钙成像研究 | 第83-84页 |
3.8 NJUTCM-01致痒活性的电生理研究 | 第84-85页 |
3.9 NJUTCM-01致痒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 | 第85-88页 |
4 讨论 | 第88-92页 |
5 小结 | 第92-93页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93-94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94页 |
不足及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