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软骨创伤模型的建立 | 第10-32页 |
1.1 前言 | 第10-11页 |
1.2 材料与方法 | 第11-21页 |
1.2.1 主要试剂 | 第11-12页 |
1.2.2 主要仪器 | 第12-13页 |
1.2.3 实验方法 | 第13-20页 |
1.2.4 统计分析 | 第20-21页 |
1.3 结果 | 第21-27页 |
1.3.1 撞击器的设计 | 第21-27页 |
1.4 讨论 | 第27页 |
1.5 小结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2页 |
第二章 软骨创伤后反应及促炎因子的释放 | 第32-51页 |
2.1 前言 | 第32-33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3-43页 |
2.2.1 主要试剂 | 第33-34页 |
2.2.2 主要仪器 | 第34-35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35-42页 |
2.2.4 统计分析 | 第42-43页 |
2.3 结果 | 第43-45页 |
2.3.1 软骨创伤后早期反应 | 第43-44页 |
2.3.2 促炎症因子的释放 | 第44-45页 |
2.4 讨论 | 第45-46页 |
2.5 小结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第三章 髌下脂肪垫对创伤软骨的影响 | 第51-72页 |
3.1 前言 | 第51-52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2-61页 |
3.2.1 主要试剂 | 第52-53页 |
3.2.2 主要仪器 | 第53-54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54-60页 |
3.2.4 统计分析 | 第60-61页 |
3.3 结果 | 第61-63页 |
3.3.1 FCM促进创伤软骨的进一步降解 | 第61-62页 |
3.3.2 FCM促进创伤软骨降解的机制探讨 | 第62-63页 |
3.4 讨论 | 第63-64页 |
3.5 小结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第四章 创伤后软骨释放物质对髌下脂肪垫中细胞的影响 | 第72-88页 |
4.1 前言 | 第72-73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73-80页 |
4.2.1 主要试剂 | 第73-74页 |
4.2.2 主要仪器 | 第74-75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75-80页 |
4.2.4 统计分析 | 第80页 |
4.3 结果 | 第80-82页 |
4.3.1 DFAT及ADSC同时具有克隆增值能力 | 第80-81页 |
4.3.2 TCCM对ADSC及DFAT的影响 | 第81-82页 |
4.4 讨论 | 第82-83页 |
4.5 小结 | 第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88-89页 |
第六章 文献综述 | 第89-103页 |
6.1 髌下脂肪塾组织病理 | 第89页 |
6.2 髌下脂肪垫核磁共振成像(MRI) | 第89-90页 |
6.3 髌下脂肪垫和其他脂肪组织结构功能比较 | 第90-91页 |
6.4 骨关节炎患者館下脂肪塾:细胞因子/脂肪因子的一大重要来源 | 第91页 |
6.5 骨关节炎患者髌下脂肪垫:脂质的来源 | 第91-92页 |
6.6 髌下脂肪塾:炎症细胞的聚集 | 第92-93页 |
6.7 髌下脂肪垫: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 | 第93-94页 |
6.8 髌下脂肪垫和周边其他组织的相互作用 | 第94-95页 |
6.9 髌下脂肪垫在骨关节炎中的双重作用 | 第95页 |
结语 | 第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