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中国城市规划及建设论文

武汉花山生态新城规划与建设实践反思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0-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1.2 研究目的第12页
        1.1.3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1.4 武汉市花山生态新城的样本意义第13-14页
    1.2 研究方法和内容第14-16页
        1.2.1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2.2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 研究框架第16-17页
2 国内外典型生态城经验探索第17-29页
    2.1 生态城市简介第17-20页
        2.1.1 生态城市的概念第17-18页
        2.1.2 生态城市的特征第18-20页
    2.2 中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理论综述第20-22页
    2.3 国外典型生态城经验借鉴第22-24页
        2.3.1 日本川崎生态城建设第22页
        2.3.2 澳大利亚哈利法克斯生态城第22-23页
        2.3.3 巴西库里蒂巴第23-24页
        2.3.4 其它一些生态新城的归纳总结第24页
    2.4 国内典型生态城研究第24-29页
        2.4.1 中国四大典型“生态城市”案例第24-26页
        2.4.2 四大主要生态城建设情况比较第26-29页
3 花山发展条件分析与困惑第29-44页
    3.1 花山概况第29-31页
    3.2 发展条件分析第31-35页
        3.2.1 外部发展条件分析第31-33页
        3.2.2 内部发展条件分析第33-35页
    3.3 花山之惑第35-36页
    3.4 传统规划反思——2008 年以前花山相关规划分析第36-42页
        3.4.1 相关规划对花山发展的定位第36-39页
        3.4.2 传统规划理念下花山面临的问题第39-42页
    3.5 花山的出路第42-44页
4 花山模式——基于生态原则和产城一体的规划创新第44-62页
    4.1 目标和思路第44-46页
        4.1.1 规划目标第44页
        4.1.2 发展思路第44-46页
    4.2 规划体系第46-48页
    4.3 产业规划第48-51页
        4.3.1 基于区域协调的产业选择第48-49页
        4.3.2 基于产城一体的产业布局第49-51页
    4.4 用地规划第51-57页
        4.4.1 生态环境容量分析第51-52页
        4.4.2 面向可实施的规划用地布局第52-57页
    4.5 道路交通组织规划第57-61页
        4.5.1 绿色交通规划第57-59页
        4.5.2 道路系统规划第59-61页
    4.6 花山模式的创新规划要点总结第61-62页
5 面向可实施的指标体系建构第62-78页
    5.1 构建花山生态新城指标体系的目地第62页
    5.2 生态新城指标体系的概念、构建的意义及原则第62-65页
        5.2.1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概念第62页
        5.2.2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意义第62-63页
        5.2.3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第63-65页
    5.3 花山生态新城指标体系的构建第65-78页
        5.3.1 指标体系的结构第65页
        5.3.2 基于城市结构和功能的指标体系第65-70页
        5.3.3 指标选取的特点第70-71页
        5.3.4 目标导向的指标体系第71-74页
        5.3.5 指标标准值的确定第74-78页
6 花山生态新城建设的实证分析第78-94页
    6.1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落实第78-82页
        6.1.1 一步城镇化的拆迁还建—人的城镇化第78-79页
        6.1.2 合理的容量控制—保障生态安全第79-81页
        6.1.3 和谐的社会关系—保障服务第81-82页
    6.2 基于生态原则的建设落实第82-90页
        6.2.1 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第82-86页
        6.2.2 具体项目实施情况第86-90页
    6.3 基于产城一体的产业落实—武汉软件新城第90-92页
    6.4 区域开发格局的优化第92-94页
        6.4.1 区位交通衔接第92-93页
        6.4.2 与周边区域的共生第93页
        6.4.3 大区域的功能完善第93-94页
7 结论和展望第94-96页
    7.1 结论第94页
    7.2 展望第94-96页
致谢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工业厂房通风系统优化设计与模拟
下一篇:低碳社区建筑能源系统规划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