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0-24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 1.1.1 概述 | 第10页 |
| 1.1.2 微污染水源水现状 | 第10-11页 |
| 1.1.3 微污染水源水中的污染物 | 第11-14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 1.2.1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 | 第14-16页 |
| 1.2.2 生物慢滤应用于微污染水源水处理的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 1.3 胞外聚合物 | 第18-20页 |
| 1.3.1 胞外聚合物的定义与组成 | 第18-19页 |
| 1.3.2 胞外聚合物的提取 | 第19-20页 |
| 1.3.3 胞外聚合物的应用 | 第20页 |
| 1.4 高通量测序 | 第20-21页 |
| 1.4.1 高通量测序的发展 | 第20-21页 |
| 1.4.2 高通量测序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 第21页 |
| 1.5 课题的来源、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 1.5.1 课题的来源 | 第21页 |
| 1.5.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 1.5.3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1.5.4 技术路线图 | 第23-24页 |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28页 |
| 2.1 试验装置与材料 | 第24页 |
| 2.2 试验进水水质指标 | 第24-25页 |
| 2.3 分析项目与分析方法 | 第25-28页 |
| 2.3.1 水质指标检测方法 | 第25-26页 |
| 2.3.2 絮体形态分析方法 | 第26页 |
| 2.3.3 胞外聚合物组分与含量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 2.3.4 微生物群落检测方法 | 第27-28页 |
| 3 慢滤系统的运行与滤膜层形态结构 | 第28-33页 |
| 3.1 不同形态的有机物底物的系统启动与运行状况 | 第28-29页 |
| 3.1.1 不同形态的有机物底物对系统的启动影响 | 第28-29页 |
| 3.1.2 不同形态的有机物底物的系统基本运行工况 | 第29页 |
| 3.2 慢滤系统的成膜过程与滤膜层形态结构分析 | 第29-31页 |
| 3.2.1 不同形态的有机物底物的系统成膜过程 | 第29页 |
| 3.2.2 不同形态的有机物底物的系统滤膜层形态结构分析 | 第29-31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 4 慢滤系统去除污染物效果分析 | 第33-43页 |
| 4.1 不同形态的有机物底物的系统去除浊度的效果 | 第33-34页 |
| 4.2 不同形态的有机物底物的系统去除有机物的效果 | 第34-35页 |
| 4.3 不同形态的有机物底物的系统脱氮的效果 | 第35-40页 |
| 4.3.1 不同形态的有机物底物的系统去除氨氮的效果 | 第35-37页 |
| 4.3.2 不同形态的有机物底物的系统去除总氮的效果 | 第37-40页 |
| 4.4 不同形态的有机物底物的系统滤膜层中EPS分析 | 第40-42页 |
| 4.4.1 不同形态的有机物底物的系统滤膜层中EPS定量分析 | 第40-41页 |
| 4.4.2 不同形态的有机物底物的系统滤膜层中EPS定性分析 | 第41-42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5 慢滤系统中微生物群落分析 | 第43-52页 |
| 5.1 OTU分析 | 第43页 |
| 5.2 滤膜层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43-46页 |
| 5.2.1 数据算法 | 第43-44页 |
| 5.2.2 稀疏性曲线 | 第44-45页 |
| 5.2.3 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45-46页 |
| 5.3 不同形态的有机物底物对滤膜层中的微生物种群的影响 | 第46-50页 |
| 5.3.1 不同形态的有机物底物对细菌门的影响 | 第46-47页 |
| 5.3.2 不同形态的有机物底物对细菌纲的影响 | 第47页 |
| 5.3.3 不同形态的有机物底物对细菌属的影响 | 第47-49页 |
| 5.3.4 不同形态的有机物底物的系统中菌群丰度差异性 | 第49-50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 6.1 结论 | 第52-53页 |
| 6.2 展望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