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发展现状即发展趋势 | 第10-12页 |
1.2.1 新型电池储能技术 | 第11页 |
1.2.2 双向变换器技术 | 第11-12页 |
1.2.3 应急电源蓄电池组的智能管理 | 第12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钒电池及DC-DC变换器研究 | 第14-33页 |
2.1 全钒液氧化还原电池 | 第14-21页 |
2.1.1 钒电池工作原理 | 第14-16页 |
2.1.2 等效损耗模型 | 第16-17页 |
2.1.3 钒电池仿真 | 第17-21页 |
2.2 双向DC-DC变换器 | 第21-32页 |
2.2.1 双向DC-DC拓扑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21-25页 |
2.2.2 双向DC-DC器件应力对比分析 | 第25-29页 |
2.2.3 双向DC-DC交错并联结构纹波衰减特性 | 第29-3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基于钒电池的供电系统能量管理与控制 | 第33-47页 |
3.1 基于钒电池的储能供电系统结构 | 第33-34页 |
3.2 系统能量管理目标及方法分类 | 第34-37页 |
3.2.1 基于直流母线电压信号控制的能量管理 | 第35-36页 |
3.2.2 基于下垂特性控制的能量管理 | 第36-37页 |
3.3 改进后的母线电压分段下垂控制 | 第37-41页 |
3.3.1 系统工作模态划分 | 第38-40页 |
3.3.2 系统工作模态转换 | 第40-41页 |
3.4 接口变换器控制实现 | 第41-46页 |
3.4.1 钒电池接口变换器控制 | 第41-43页 |
3.4.2 铅酸电池接口变换器控制 | 第43-45页 |
3.4.3 网侧接口变换器控制 | 第45-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变换器闭环控制设计 | 第47-76页 |
4.1 双向半桥Buck/Boost闭环控制设计 | 第47-61页 |
4.1.1 变换器小信号建模 | 第47-51页 |
4.1.1.1 Buck工作模态电路建模 | 第47-50页 |
4.1.1.2 Boost工作模态电路建模 | 第50-51页 |
4.1.2 闭环控制器设计 | 第51-61页 |
4.1.2.1 电流环控制器设计 | 第52-56页 |
4.1.2.2 电压环控制器设计 | 第56-61页 |
4.2 三相半桥变换器闭环控制设计 | 第61-75页 |
4.2.1 三相半桥变换器并网模态闭环控制设计 | 第61-69页 |
4.2.1.1 并网模态变换器建模 | 第61-63页 |
4.2.1.2 并网模态闭环控制器设计 | 第63-69页 |
4.2.2 三相半桥变换器离网模态闭环控制设计 | 第69-75页 |
4.2.2.1 离网模态变换器建模 | 第69-70页 |
4.2.2.2 离网模态闭环控制器设计 | 第70-7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仿真分析 | 第76-89页 |
5.1 单路Buck/Boost仿真分析 | 第76-81页 |
5.1.1 功率方向切换仿真分析 | 第76-79页 |
5.1.2 负载切换对输出电压影响仿真分析 | 第79-81页 |
5.2 Buck/Boost并联仿真分析 | 第81-85页 |
5.2.1 铅酸电池模块并联仿真 | 第81-82页 |
5.2.2 钒电池交错并联仿真 | 第82-85页 |
5.2.2.1 交错并联均流仿真 | 第82-84页 |
5.2.2.2 交错并联纹波衰减仿真 | 第84-85页 |
5.3 系统模态切换仿真 | 第85-8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