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残余应力的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1.1.1 残余应力定义及分类 | 第11页 |
1.1.2 残余应力产生机理 | 第11-12页 |
1.1.3 残余应力对工件的影响 | 第12页 |
1.1.4 残余应力的测试与评估技术 | 第12-13页 |
1.2 淬火残余应力 | 第13-14页 |
1.2.1 淬火产生的热应力 | 第13-14页 |
1.2.2 淬火过程的相变应力 | 第14页 |
1.3 淬火热处理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高速钢车刀的淬火热处理 | 第16-17页 |
1.4.1 高速钢车刀的生产流程 | 第16-17页 |
1.4.2 高速钢车刀的热处理 | 第17页 |
1.4.3 淬火残余应力对高速钢车刀的影响 | 第17页 |
1.5 课题的提出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1.5.1 本课题提出背景 | 第17-18页 |
1.5.2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5.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高速钢车刀淬火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 第19-31页 |
2.1 淬火过程数值模拟的三场耦合 | 第20-21页 |
2.1.1 数值模拟的三场耦合关系 | 第20-21页 |
2.1.2 三场耦合的数值模拟流程图 | 第21页 |
2.2 淬火热传导数学模型 | 第21-24页 |
2.2.1 热传导方程 | 第21-22页 |
2.2.2 初始条件及相变潜热 | 第22页 |
2.2.3 淬火冷却边界条件 | 第22-24页 |
2.3 温度场数值模拟 | 第24-30页 |
2.3.1 传热分析的模型建立 | 第24-26页 |
2.3.2 相变潜热的计算 | 第26页 |
2.3.3 温度场模拟结果 | 第26-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高速钢车刀淬火组织转变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 | 第31-41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淬火冷却组织转变的模拟原理 | 第31-34页 |
3.2.1 扩散型相变 | 第33-34页 |
3.2.2 非扩散相变 | 第34页 |
3.3 组织场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 | 第34-40页 |
3.3.1 组织转变过程模拟 | 第34-36页 |
3.3.2 组织转变模拟结果 | 第36-37页 |
3.3.3 淬火后残余奥氏体测量值 | 第37-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高速钢车刀淬火残余应力的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 第41-57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残余应力数值模拟原理 | 第41-45页 |
4.2.1 应力场计算的假设条件 | 第41-42页 |
4.2.2 热弹塑性应力应变理论 | 第42-45页 |
4.3 淬火残余应力的数值模拟 | 第45-50页 |
4.3.1 残余应力数值模型建立 | 第45页 |
4.3.2 残余应力模拟结果 | 第45-50页 |
4.4 淬火残余应力的测量试验 | 第50-52页 |
4.4.1 残余应力测试试验原理 | 第50-51页 |
4.4.2 残余应力测试试验及结果 | 第51-52页 |
4.5 深冷处理消除高速钢车刀淬火残余应力 | 第52-55页 |
4.5.1 高速钢车刀深冷处理试验方法 | 第52-54页 |
4.5.2 深冷处理后的组织转变及残余应力变化 | 第54-5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5.1 结论 | 第57-58页 |
5.2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