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目连戏宗教世俗化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4页 |
第一节 研究意义、目的 | 第9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四节 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目连戏与祁门目连戏 | 第14-24页 |
第一节 目连戏 | 第14-18页 |
一、 目连救母故事的缘起 | 第14-16页 |
二、 目连戏在中国的发展与传播 | 第16-18页 |
第二节 祁门目连戏 | 第18-23页 |
一、 祁门目连戏的产生和发展 | 第18-19页 |
二、 祁门目连戏的宗教与民俗文化 | 第19-22页 |
三、 祁门目连戏与祁门风土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祁门目连戏艺术特征 | 第24-40页 |
第一节 祁门目连戏的音乐 | 第24-30页 |
一、 祁门目连戏的唱腔 | 第24-29页 |
二、 祁门目连戏的伴奏乐器 | 第29-30页 |
第二节 祁门目连戏的班社 | 第30-38页 |
一、 成立最早的栗木班 | 第30-33页 |
二、 传承较好的马山班 | 第33-35页 |
三、 名气较大的历溪班 | 第35-37页 |
四、 各戏班形成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祁门目连戏宗教世俗化分析 | 第40-61页 |
第一节 音乐的宗教世俗化 | 第40-48页 |
一、 音乐的宗教化 | 第40-46页 |
二、 音乐的世俗化 | 第46-48页 |
第二节 剧目内容的宗教世俗化 | 第48-52页 |
一、 剧目内容的宗教化 | 第48-49页 |
二、 剧目内容的世俗化 | 第49-52页 |
第三节 演出形式的宗教世俗化 | 第52-56页 |
一、 演出形式的宗教化 | 第52-55页 |
二、 演出形式的世俗化 | 第55-56页 |
第四节 祁门目连戏宗教世俗化的原因分析 | 第56-59页 |
一、 祁门宗族制度的模糊化 | 第56-57页 |
二、 祁门经济条件的制约 | 第57-58页 |
三、 祁门目连戏的传承方式 | 第58页 |
四、 祁门目连戏自身的局限性 | 第58-59页 |
第五节 宗教世俗化对祁门目连戏的影响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祁门目连戏现状调查与存在问题分析 | 第61-68页 |
第一节 祁门目连戏班社现状调查 | 第61-64页 |
第二节 祁门目连戏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64-67页 |
一、 存在问题 | 第64-65页 |
二、 原因分析 | 第65-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祁门目连戏的改革思路及建议 | 第68-73页 |
第一节 祁门目连戏的改革思路 | 第68-69页 |
一、 完善自身 | 第68页 |
二、 壮大传承 | 第68-69页 |
三、 广告宣传 | 第69页 |
第二节 祁门目连戏的改革建议 | 第69-72页 |
一、 提高艺人素质,大力培养“观众” | 第69-70页 |
二、 丰富唱腔音乐和剧目,适当加入旋律乐器 | 第70-71页 |
三、 利用媒介传播,打造城镇品牌 | 第71-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附录 | 第82-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