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外壳蛋白P10介导的抗病毒机制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前言第10-18页
    1.1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第10-13页
        1.1.1 RBSDV传播方式及寄主感病症状第10页
        1.1.2 RBSDV基因组结构及其功能第10-13页
    1.2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第13-14页
        1.2.1 SRBSDV传播方式及寄主感病症状第14页
        1.2.2 SRBSDV病毒粒子结构和功能第14页
    1.3 抗病毒研究进展第14-17页
        1.3.1 非病毒来源性基因介导的抗性第15-16页
        1.3.2 病毒来源性基因介导的抗性第16-17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7-18页
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8-22页
    2.1 实验材料第18-19页
        2.1.1 水稻材料第18页
        2.1.2 实验虫源第18页
        2.1.3 实验试剂第18页
        2.1.4 实验仪器第18-19页
    2.2 实验方法第19-22页
        2.2.1 水稻苗的培育第19页
        2.2.2 飞虱的饲毒第19页
        2.2.3 水稻接毒实验第19页
        2.2.4 植株总RNA的提取方法第19页
        2.2.5 cDNA逆转录的方法第19-20页
        2.2.6 RT-PCR检测植株是否获毒第20-21页
        2.2.7 RT-qRCR检测RBSDV相关基因表达量第21页
        2.2.8 Western blot检测RBSDV侵染水稻前后病毒含量的变化第21-22页
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22-34页
    3.1 OEP10转基因鉴定第22-23页
    3.2 OEP10转基因植株表型确定第23-25页
    3.3 OEP10转基因水稻对RBSDV的抗性影响第25-27页
    3.4 p10~(RNA)转基因水稻鉴定第27-29页
    3.5 P10~(RNA)转基因水稻表型鉴定第29页
    3.6 P10~(RNA)转基因水稻对RBSDV侵染的影响第29-31页
    3.7 OEP10转基因水稻对SRBSDV侵染的影响第31-33页
    3.8 RBSDV侵染水稻对SRBSDV复侵染的影响第33-34页
4. 总结与讨论第34-37页
    4.1 P10转基因水稻表型分析第34-35页
    4.2 P10转基因水稻对RBSDV病毒的抗性第35页
    4.3 P10转基因水稻对SRBSDV病毒的抗性第35-36页
    4.4 RBSDV侵染水稻对SRBSDV复侵染的影响第36-37页
参考文献第37-43页
附录第43-45页
致谢第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离子电动加固对花岗岩崩岗土体抗剪特性的影响
下一篇:氮介导的转crylAb水稻对褐飞虱种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