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前言 | 第10-18页 |
1.1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 第10-13页 |
1.1.1 RBSDV传播方式及寄主感病症状 | 第10页 |
1.1.2 RBSDV基因组结构及其功能 | 第10-13页 |
1.2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 第13-14页 |
1.2.1 SRBSDV传播方式及寄主感病症状 | 第14页 |
1.2.2 SRBSDV病毒粒子结构和功能 | 第14页 |
1.3 抗病毒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3.1 非病毒来源性基因介导的抗性 | 第15-16页 |
1.3.2 病毒来源性基因介导的抗性 | 第16-17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8-2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8-19页 |
2.1.1 水稻材料 | 第18页 |
2.1.2 实验虫源 | 第18页 |
2.1.3 实验试剂 | 第18页 |
2.1.4 实验仪器 | 第18-1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9-22页 |
2.2.1 水稻苗的培育 | 第19页 |
2.2.2 飞虱的饲毒 | 第19页 |
2.2.3 水稻接毒实验 | 第19页 |
2.2.4 植株总RNA的提取方法 | 第19页 |
2.2.5 cDNA逆转录的方法 | 第19-20页 |
2.2.6 RT-PCR检测植株是否获毒 | 第20-21页 |
2.2.7 RT-qRCR检测RBSDV相关基因表达量 | 第21页 |
2.2.8 Western blot检测RBSDV侵染水稻前后病毒含量的变化 | 第21-22页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2-34页 |
3.1 OEP10转基因鉴定 | 第22-23页 |
3.2 OEP10转基因植株表型确定 | 第23-25页 |
3.3 OEP10转基因水稻对RBSDV的抗性影响 | 第25-27页 |
3.4 p10~(RNA)转基因水稻鉴定 | 第27-29页 |
3.5 P10~(RNA)转基因水稻表型鉴定 | 第29页 |
3.6 P10~(RNA)转基因水稻对RBSDV侵染的影响 | 第29-31页 |
3.7 OEP10转基因水稻对SRBSDV侵染的影响 | 第31-33页 |
3.8 RBSDV侵染水稻对SRBSDV复侵染的影响 | 第33-34页 |
4. 总结与讨论 | 第34-37页 |
4.1 P10转基因水稻表型分析 | 第34-35页 |
4.2 P10转基因水稻对RBSDV病毒的抗性 | 第35页 |
4.3 P10转基因水稻对SRBSDV病毒的抗性 | 第35-36页 |
4.4 RBSDV侵染水稻对SRBSDV复侵染的影响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3页 |
附录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