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传播的反哺研究--以大学生与父母微信交流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动机与目的 | 第11-13页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2.1 前象征文化与文化反哺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微信与代际传播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 研究思考与创新点 | 第18-19页 |
1.4 研究方法与设计 | 第19-23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9-20页 |
1.4.2 资料搜集及分析 | 第20-22页 |
1.4.3 研究限制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网络时代的前象征文化社会 | 第23-27页 |
2.1 从代沟到数字鸿沟 | 第23-25页 |
2.1.1 数字鸿沟也是一种代际鸿沟 | 第23-24页 |
2.1.2 社会变迁对文化反哺的影响 | 第24-25页 |
2.2 反哺现象更为日常化 | 第25-27页 |
2.2.1 智能手机上网的普及 | 第25页 |
2.2.2 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反哺能力 | 第25-26页 |
2.2.3 中老年网民数量持续增加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微信交流中的代际传播 | 第27-39页 |
3.1 子女与父母微信交流中的代沟 | 第27-32页 |
3.1.1 关注、获取信息的内容差异 | 第27-29页 |
3.1.2 网络语言、表情的理解差异 | 第29-31页 |
3.1.3 上网技术、技能的掌握差异 | 第31-32页 |
3.2 子女与父母微信交流中的反哺 | 第32-33页 |
3.2.1 反哺的内容及分类 | 第32-33页 |
3.2.2 反哺的基本方式 | 第3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3-39页 |
3.3.1 父母多主动向子女学习 | 第33-34页 |
3.3.2 技能反哺更为常见 | 第34-35页 |
3.3.3 文化反哺的潜移默化性 | 第35-37页 |
3.3.4 技能反哺比文化反哺更易弥补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微信在家庭代际传播中的意义 | 第39-45页 |
4.1 为代际交流增加新渠道 | 第39-42页 |
4.1.1 促进相互了解 | 第39-41页 |
4.1.2 缓和代际隔阂 | 第41-42页 |
4.2 为反哺构建发生场所 | 第42-45页 |
4.2.1 维护亲密关系 | 第42-43页 |
4.2.2 建构青年话语 | 第43-45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