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3-23页 |
| 1.1 肿瘤的发病概况 | 第13页 |
| 1.2 脂质体 | 第13-19页 |
| 1.2.1 概述 | 第13-14页 |
| 1.2.2 脂质体制备技术 | 第14-15页 |
| 1.2.3 脂质体稳定性影响因素 | 第15-18页 |
| 1.2.4 脂质体药动学特点 | 第18页 |
| 1.2.5 脂质体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18页 |
| 1.2.6 长循环脂质体的研究 | 第18-19页 |
| 1.3 依托泊苷研究概述 | 第19-21页 |
| 1.3.1 依托泊苷的来源 | 第19页 |
| 1.3.2 理化性质 | 第19-20页 |
| 1.3.3 生理活性 | 第20页 |
| 1.3.4 作用机制 | 第20页 |
| 1.3.5 临床应用 | 第20页 |
| 1.3.6 不良反应 | 第20页 |
| 1.3.7 依托泊苷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依托泊昔长循环脂质体的制备及其药物含量的测定 | 第23-30页 |
| 2.1 仪器、试药与试剂 | 第23页 |
| 2.1.1 仪器 | 第23页 |
| 2.1.2 试药 | 第23页 |
| 2.1.3 试剂 | 第23页 |
| 2.2 依托泊苷定量测定方法学的建立 | 第23-26页 |
| 2.2.1 色谱条件 | 第24页 |
| 2.2.2 专属性试验 | 第24页 |
| 2.2.3 线性范围 | 第24-25页 |
| 2.2.4 精密度测定 | 第25页 |
| 2.2.5 回收率的测定 | 第25-26页 |
| 2.2.6 溶液稳定性考察 | 第26页 |
| 2.2.7 重复性考察 | 第26页 |
| 2.3 脂质体的制备 | 第26-27页 |
| 2.4 脂质体包封率测定 | 第27-29页 |
| 2.4.1 药量的测定 | 第28页 |
| 2.4.2 包封率的测定 | 第28页 |
| 2.4.3 空白脂质体干扰的考察 | 第28页 |
| 2.4.4 加样回收率的考察 | 第28-29页 |
| 2.5 讨论与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依托泊苷长循环脂质体的稳定性研究 | 第30-49页 |
| 3.1 仪器、试药与试剂 | 第30-31页 |
| 3.1.1 仪器 | 第30-31页 |
| 3.1.2 试药 | 第31页 |
| 3.1.3 试剂 | 第31页 |
| 3.2 考察项目 | 第31-33页 |
| 3.2.1 外观性状 | 第31页 |
| 3.2.2 粒径及其分布 | 第31-32页 |
| 3.2.3 表面电位 | 第32页 |
| 3.2.4 pH值 | 第32页 |
| 3.2.5 氧化指数 | 第32-33页 |
| 3.2.6 含量测定 | 第33页 |
| 3.2.7 稳定系数 | 第33页 |
| 3.3 影响因素试验 | 第33-41页 |
| 3.3.1 温度的影响 | 第34-39页 |
| 3.3.2 光照的影响 | 第39-40页 |
| 3.3.3 氧气的影响 | 第40-41页 |
| 3.4 加速试验 | 第41-42页 |
| 3.5 长期试验 | 第42-47页 |
| 3.6 配伍稳定性试验 | 第47页 |
| 3.7 讨论与小结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依托泊苷长循环脂质体的体内动力学研究 | 第49-71页 |
| 4.1 仪器与材料 | 第49页 |
| 4.1.1 仪器 | 第49页 |
| 4.1.2 材料与试剂 | 第49页 |
| 4.2 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49-56页 |
| 4.2.1 实验动物 | 第49页 |
| 4.2.2 色谱条件 | 第49-50页 |
| 4.2.3 实验方法 | 第50-52页 |
| 4.2.4 大鼠体内血药浓度的测定 | 第52-56页 |
| 4.3 小鼠体内组织分布的研究 | 第56-69页 |
| 4.3.1 实验动物 | 第56页 |
| 4.3.2 色谱条件 | 第56页 |
| 4.3.3 实验方法 | 第56-64页 |
| 4.3.4 组织分布考察 | 第64-69页 |
| 4.4 讨论与小结 | 第69-71页 |
| 结语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