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1页 |
图和附表清单 | 第11-13页 |
1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 第13-14页 |
1.1.2 乡村旅游区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 | 第14页 |
1.1.3 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了新机遇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进展综述 | 第15-17页 |
1.2.1 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进展综述 | 第15-16页 |
1.2.2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进展综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7-18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 研究技术框架 | 第20-21页 |
2 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论研究 | 第21-40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1-26页 |
2.1.1 “大区小镇”模式 | 第21-22页 |
2.1.2 乡村旅游 | 第22-25页 |
2.1.3 旅游景区 | 第25页 |
2.1.4 乡村旅游景区规划 | 第25-26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6-27页 |
2.2.1 乡村景观资源理论 | 第26页 |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6-27页 |
2.2.3 闲暇游憩理论 | 第27页 |
2.3 乡村旅游景区规划要点分析 | 第27-40页 |
2.3.1 合理的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 第27-30页 |
2.3.2 完善道路交通系统 | 第30-32页 |
2.3.3 开发特色旅游景观资源 | 第32-34页 |
2.3.4 游憩设施的规划设计 | 第34-37页 |
2.3.5 乡村旅游景区建筑设计 | 第37-39页 |
2.3.6 合理的规划旅游容量 | 第39-40页 |
3 “大区小镇”模式下海南省乡村旅游现状 | 第40-56页 |
3.1 海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现状 | 第40-42页 |
3.1.1 乡村自然景观资源 | 第40-41页 |
3.1.2 乡村人文景观资源 | 第41-42页 |
3.2 “大区小镇”模式下海南省乡村旅游景区发展现状分析 | 第42-52页 |
3.2.1 “大区小镇”模式下海南省乡村旅游景区发展现状 | 第42-43页 |
3.2.2 “大区小镇”模式下海南省乡村旅游景区的成功案例 | 第43-50页 |
3.2.3 “大区小镇”模式下海南省乡村旅游景区规划的成功经验 | 第50-51页 |
3.2.4 海南省乡村旅游景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1-52页 |
3.3 海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 SWOT 分析 | 第52-56页 |
3.3.1 发展优势(Strength) | 第52-53页 |
3.3.2 发展劣势(Weakness) | 第53-54页 |
3.3.3 发展机遇(Opportunity) | 第54页 |
3.3.4 发展挑战(Threat) | 第54-56页 |
4 案例研究——万宁市大肚村寨乡村旅游景区规划 | 第56-76页 |
4.1 项目概况 | 第56-62页 |
4.1.1 基础条件分析 | 第56-59页 |
4.1.2 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 第59-60页 |
4.1.3 景区发展的 SWOT 分析 | 第60-62页 |
4.2 项目构思 | 第62-64页 |
4.2.1 总体构思 | 第62页 |
4.2.2 规划理念 | 第62-63页 |
4.2.3 发展要素组合机制 | 第63-64页 |
4.3 大肚村寨乡村旅游景区具体规划 | 第64-76页 |
4.3.1 总体功能分区及总体布局 | 第64-65页 |
4.3.2 特色项目 | 第65-73页 |
4.3.3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 第73-74页 |
4.3.4 低碳环保措施 | 第74-76页 |
5 “大区小镇”模式下完善海南省乡村旅游景区规划的措施 | 第76-79页 |
5.1 海南省乡村旅游景区规划遵循的原则 | 第76-77页 |
5.1.1 保护景区当地生态环境原则 | 第76页 |
5.1.2 突出地方特色原则 | 第76页 |
5.1.3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76-77页 |
5.1.4 社区居民参与原则 | 第77页 |
5.2 “大区小镇”模式下完善海南省乡村旅游景区规划的措施 | 第77-79页 |
5.2.1 重视道路系统的规划 | 第77页 |
5.2.2 建立中心村镇、边缘村两种布局形式 | 第77-78页 |
5.2.3 加强景区服务体系的建设 | 第78-7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结论 | 第79-80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80-81页 |
6.2.1 不足 | 第80页 |
6.2.2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个人简历 | 第8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