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柱论文

C40早龄期混凝土柱承载性能试验研究

致谢第5-6页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目录第9-12页
1. 绪论第12-22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3页
    1.2 相关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0页
        1.2.1 早期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第13-16页
        1.2.2 混凝土早龄期受力对后期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第16-17页
        1.2.3 早龄期混凝土构件力学性能研究现状第17-19页
        1.2.4 SRC结构研究应用发展现状第19-20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0-21页
    1.4 本章小结第21-22页
2. 早龄期混凝土柱偏心受压试验研究第22-40页
    2.1 试验目的与内容第22页
        2.1.1 试验目的第22页
        2.1.2 试验内容第22页
    2.2 试验概况第22-28页
        2.2.1 试件设计与制作第22-25页
        2.2.2 材料性能第25-26页
        2.2.3 加载装置及加载制度第26-27页
        2.2.4 测点布置第27-28页
    2.3 试验过程与现象描述第28-39页
        2.3.1 早龄期RC偏压柱第28-32页
        2.3.2 早龄期SRC偏压柱第32-39页
    2.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3. 早龄期混凝土柱偏心受压试验结果与分析第40-64页
    3.1 试件破坏形态与机理第40页
    3.2 承载能力分析第40-43页
        3.2.1 早龄期RC偏心受压柱第40-41页
        3.2.2 早龄期SRC偏心受压柱第41-42页
        3.2.3 C40早龄期RC柱与SRC柱承载力比较第42-43页
    3.3 变形特性分析第43-46页
        3.3.1 纵向压缩变形第43-44页
        3.3.2 弯曲变形第44页
        3.3.3 转动变形第44-45页
        3.3.4 延性第45-46页
    3.4 应变分析第46-51页
        3.4.1 截面平均应变分布第46-48页
        3.4.2 荷载-应变曲线分析第48-51页
    3.5 SRC偏心受压柱早期受荷损伤对后期性能的影响第51-53页
        3.5.1 极限承载力第51-52页
        3.5.2 截面刚度第52页
        3.5.3 变形特性第52-53页
    3.6 钢与混凝土共同工作性能第53-57页
        3.6.1 RC柱试件钢筋与混凝土共同工作性能讨论第53-56页
        3.6.2 SRC柱试件钢与混凝土共同工作性能讨论第56-57页
    3.7 有限元分析第57-61页
        3.7.1 材料模型第57-59页
        3.7.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59-61页
        3.7.3 有限元分析结果第61页
    3.8 本章小结第61-64页
4. C40早龄期混凝土柱单向偏心受压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第64-92页
    4.1 早龄期混凝土柱偏心受压正截面抗裂计算方法研究第64-72页
        4.1.1 早龄期混凝土柱偏心受压正截面抗裂度计算模型第64-67页
        4.1.2 截面抵抗矩塑性影响系数γ_(rm),γ_(sm)的计算第67-71页
        4.1.3 正截面开裂荷载计算值与试验值比较第71-72页
    4.2 C40早龄期钢筋混凝土柱偏心受压承载力实用计算第72-78页
        4.2.1 承载力理论计算公式第72-77页
        4.2.2 理论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第77-78页
    4.3 C40早龄期型钢混凝土柱偏心受压正截面承载力实用计算第78-90页
        4.3.1 SRC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第79-81页
        4.3.2 SRC柱型钢截面应力分析第81-83页
        4.3.3 大偏心受压破坏承载力计算第83-85页
        4.3.4 小偏心受压破坏承载力计算第85-86页
        4.3.5 界限破坏承载力计算第86-87页
        4.3.6 改进简单叠加法计算SRC柱极限承载力第87-89页
        4.3.7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值与试验值的比较第89-90页
    4.4 本章小结第90-92页
5. 结论与展望第92-94页
    5.1 结论第92页
    5.2 展望第92-94页
参考文献第94-98页
作者简历第98-102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价值工程的坡地商业建筑底层竖向设计研究
下一篇:钢—混凝土组合曲线箱梁的动力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