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导论 | 第10-15页 |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0-11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三、学术界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四、研究方法与拟突破的难题及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一部分:晚年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国际背景、实践依据和思想渊源 | 第15-21页 |
一、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国际背景 | 第15-16页 |
二、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依据 | 第16-18页 |
三、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渊源 | 第18-21页 |
第二部分:晚年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探索 | 第21-41页 |
一、晚年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历程 | 第21-25页 |
(一) 1956 年八大前后—曲折探索中的前进时期 | 第21-22页 |
(二) 1957 年5 月至1966 年5 月—曲折探索中正误交叉时期 | 第22-25页 |
(三) 1966 年至1976 年十年浩劫—失误为主的艰辛探索时期 | 第25页 |
二、晚年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针政策的探索 | 第25-32页 |
(一) 《论十大关系》,中国式建设道路开始的典范之作 | 第25-26页 |
(二)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动力 | 第26-28页 |
(三) 坚持“双百”方针,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领域 | 第28-30页 |
(四) 毛泽东在外交方面的探索成果 | 第30-32页 |
三、晚年毛泽东对民生问题的探索 | 第32-36页 |
(一) 毛泽东对社会平等的追求 | 第32-34页 |
(二) 毛泽东在教育方面的探索 | 第34-35页 |
(三) 毛泽东注意加强卫生防疫,关注社会保障 | 第35-36页 |
四、晚年毛泽东对党的建设的探索 | 第36-41页 |
(一) 毛泽东反官僚主义的丰富思想 | 第36-39页 |
(二) 毛泽东着力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 第39-41页 |
第三部分:晚年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遭遇挫折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 第41-53页 |
一、晚年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遭遇挫折的表现 | 第41-45页 |
(一) 毛泽东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中,加速发展,偏爱赶超战略 | 第41-42页 |
(二) 过度重视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夸大主观能动性 | 第42页 |
(三) 过分强调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 | 第42-45页 |
二、晚年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遭遇挫折的原因分析 | 第45-53页 |
(一)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存在一些误区 | 第46-47页 |
(二) 离开落后的现实国情,追求美好理想 | 第47-48页 |
(三) 毛泽东忽视时代转换,用革命时代的成功经验来搞社会主义建设 | 第48-50页 |
(四) 高度集权的体制及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不断发展 | 第50-51页 |
(五) 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也是毛泽东犯“左”倾错误的重要原因 | 第51-52页 |
(六) 毛泽东本人的思维方式、个人经历和知识结构是其晚年犯错误的主观因素 | 第52-53页 |
第四部分:晚年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启示 | 第53-65页 |
一、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第54-60页 |
(一) 只有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才能坚定社会主义原则 | 第54-55页 |
(二) 坚持实事求是,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并善于集中集体智慧 | 第55-58页 |
(三) 既要反对教条主义,也要反对经验主义,重点反对教条主义 | 第58-60页 |
二、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坚定人民立场原则 | 第60-61页 |
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以中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第61-62页 |
四、建立科学决策体制,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 第62-65页 |
结语: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 | 第65-67页 |
注释 | 第67-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