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汽车关键附属部件的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概述 | 第8-12页 |
1.1.1 能源在交通中的消耗 | 第8-10页 |
1.1.2 内燃机燃烧改进技术 | 第10-12页 |
1.2 混合动力汽车发展概况 | 第12-14页 |
1.2.1 国外混动汽车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1.2.2 国内混动汽车发展概况 | 第13-14页 |
1.3 汽车关键辅助负载的改进 | 第14-18页 |
1.3.1 控制负载的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1.3.2 辅助负载管理研究 | 第16-18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混合动力汽车模型的建立 | 第20-34页 |
2.1 动力系统架构 | 第20-22页 |
2.1.1 单一动力源系统 | 第20-22页 |
2.2 选择动力系统 | 第22-24页 |
2.3 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组件 | 第24-30页 |
2.3.1 动力电池功率模块设计 | 第24-26页 |
2.3.2 DC/DC(直流/直流)转换器 | 第26-27页 |
2.3.3 驱动电机参数设计 | 第27-30页 |
2.3.4 辅助系统 | 第30页 |
2.4 车辆控制 | 第30-33页 |
2.4.1 动力总成控制策略 | 第31-32页 |
2.4.2 控制器硬件 | 第32-33页 |
2.5 本章总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混合动力汽车的辅助系统 | 第34-43页 |
3.1 空调的控制 | 第34-38页 |
3.1.1 空调风机 | 第34-35页 |
3.1.2 车内空调 | 第35-37页 |
3.1.3 制热 | 第37-38页 |
3.2 汽车大灯 | 第38页 |
3.3 动力转向系统 | 第38-39页 |
3.4 电力辅助刹车 | 第39-40页 |
3.5 汽车的挡风玻璃雨刷 | 第40页 |
3.6 后窗除雾 | 第40页 |
3.7 动力系统冷却 | 第40-42页 |
3.8 本章总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辅助控制策略 | 第43-54页 |
4.1 直接法 | 第43-49页 |
4.1.1 电压降低法 | 第43-44页 |
4.1.2 组件控制法 | 第44-49页 |
4.2 间接法 | 第49页 |
4.3 优化辅助动力及功率曲线分析 | 第49-53页 |
4.4 本章总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仿真和分析 | 第54-66页 |
5.1 仿真环境 | 第54-57页 |
5.1.1 动力组件 | 第55页 |
5.1.2 辅助建模 | 第55-56页 |
5.1.3 控制实现 | 第56-57页 |
5.2 仿真实验 | 第57-64页 |
5.2.1 辅助载荷的意义 | 第57-58页 |
5.2.2 空调与常规控制 | 第58-59页 |
5.2.3 空调空调与建议比例控制 | 第59-61页 |
5.2.4 空调与比例分配制度温度控制 | 第61-62页 |
5.2.5 动力系统的集成优化 | 第62-64页 |
5.3 优化分析 | 第64-65页 |
5.4 本章总结 | 第65-66页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6-69页 |
6.1 总结 | 第66-67页 |
6.2 展望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