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公共需求偏好导向下的地方政府治理变革研究--基于地方公共支出结构演进的实证分析

摘要第4-9页
ABSTRACT第9-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20-46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20-25页
        1.1.1 研究背景第20-22页
        1.1.2 问题提出第22-23页
        1.1.3 研究意义第23-25页
    1.2 文献综述第25-41页
        1.2.1 关于公共需求偏好对地方公共支出结构变迁的影响研究第25-29页
        1.2.2 关于公共需求偏好与地方政府治理改革的关系研究第29-32页
        1.2.3 关于地方政府治理机制与公共支出结构的变迁研究第32-38页
        1.2.4 文献述评第38-41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41-43页
        1.3.1 研究思路第41-42页
        1.3.2 研究方法第42-43页
    1.4 创新点与局限第43-46页
        1.4.1 可能的创新第43-44页
        1.4.2 研究局限第44-46页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分析框架第46-77页
    2.1 核心概念第46-59页
        2.1.1 公共需求偏好第46-51页
        2.1.2 地方政府治理变革第51-54页
        2.1.3 地方公共支出结构第54-59页
    2.2 理论基础第59-72页
        2.2.1 公共产品理论第59-64页
        2.2.2 公共选择理论第64-68页
        2.2.3 政府回应性治理理论第68-72页
    2.3 理论框架第72-77页
        2.3.1 公共需求偏好影响地方政府治理行为的路径与机制第72-74页
        2.3.2 地方政府治理回应公众需求偏好的主要策略与方式第74-77页
第三章 地方公共支出结构演进及其蕴含的地方政府治理特征第77-131页
    3.1 地方公共支出结构的历史变迁趋势第77-95页
        3.1.1 不同时期的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结构第77-83页
        3.1.2 不同地区间公共支出结构的变迁第83-88页
        3.1.3 不同层级政府公共支出结构的变化第88-92页
        3.1.4 同一地域城乡公共支出结构的变迁第92-95页
    3.2 供需偏好匹配下的地方公共支出结构评价第95-117页
        3.2.1 地方公共支出结构调整的合意性标准第95-98页
        3.2.2 地方公众的公共支出需求测算第98-112页
        3.2.3 地方公共支出的供需偏好匹配评估第112-117页
    3.3 公共支出结构演进蕴藏的地方政府治理特征第117-131页
        3.3.1 治理目标从生产性福利向公共福利转变第118-122页
        3.3.2 政府行为对公众需求偏好的回应性增强第122-128页
        3.3.3 政府治理策略的选择性与不稳定性第128-131页
第四章 影响地方政府治理的公共需求偏好因素分析第131-160页
    4.1 地方居民公共需求偏好的动态变化分析第131-139页
        4.1.1 经济发展阶段论下的公共需求偏好变迁第131-135页
        4.1.2 需求层次理论下的公共需求结构升级第135-136页
        4.1.3 生命周期理论下的公共需求偏好变化第136-139页
    4.2 地方公众表达公共需求偏好的内在机理第139-143页
        4.2.1 地方公众表达公共需求偏好的动力分析第140-141页
        4.2.2 地方公众表达公共需求偏好的内在逻辑第141-143页
    4.3 地方公众表达需求偏好的渠道及效率分析第143-155页
        4.3.1 用手投票的低效第143-147页
        4.3.2 用脚投票的乏力第147-151页
        4.3.3 呼吁机制的畸重第151-155页
    4.4 公众需求偏好表达的制度缺陷及其后果第155-160页
        4.4.1 财税制度不完善难以激发公众表达真实偏好第155-157页
        4.4.2 异质性偏好造成地方政府行为目标选择困境第157-158页
        4.4.3 既得利益集团影响地方政府治理的公共性第158-160页
第五章 公共需求偏好的回应与地方政府治理目标调适第160-197页
    5.1 执政合法性视角下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治理行为的影响第160-170页
        5.1.1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治理行为影响的基本逻辑第160-163页
        5.1.2 转型期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治理行为的影响途径第163-170页
    5.2 转型期地方政府治理目标调整面临的困境第170-174页
        5.2.1 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治理的复杂性第170-171页
        5.2.2 不同层级政府之间事权财权不明晰第171-173页
        5.2.3 委托代理下多任务治理目标存在冲突第173-174页
    5.3 双重压力下地方公共支出行为的选择性调适及问题第174-179页
        5.3.1 满足公众公平偏好注重民生性支出投入第174-176页
        5.3.2 迎合公众效率偏好寻求制度外财政收入第176-178页
        5.3.3 双重偏好约束下维持性支出的隐性增长第178-179页
    5.4 公众需求偏好表达对地方公共支出结构影响的实证检验第179-197页
        5.4.1 理论假设第180-181页
        5.4.2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第181-188页
        5.4.3 实证结果第188-197页
第六章 地方政府治理方式选择与公共支出供需偏好匹配第197-231页
    6.1 地方政府治理方式选择追求的主要目标第197-202页
        6.1.1 提高公共支出效率缓解财政收支困境第197-200页
        6.1.2 满足地方居民的超额或特殊公共需求第200-201页
        6.1.3 增强对公共事务多元主体的统筹能力第201-202页
    6.2 地方政府治理主体改革与机制重塑第202-209页
        6.2.1 治理腐败约束地方政府自身利益第202-204页
        6.2.2 顺应行政职能转变的机构改革第204-205页
        6.2.3 主动吸纳民意开展公共服务决策第205-206页
        6.2.4 注重对公共财政预决算收支的管理第206-209页
    6.3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创新第209-214页
        6.3.1 分离“直接提供”与“保障供给”环节第209-211页
        6.3.2 利用市场机制开展公共品生产与提供第211-212页
        6.3.3 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第212-214页
    6.4 地方政府治理方式影响公共支出供需偏好匹配的实证检验第214-231页
        6.4.1 基本假设第214-215页
        6.4.2 实证设计第215-219页
        6.4.3 结果分析第219-231页
第七章 构建公共支出供需偏好匹配机制走向“善治”的路径第231-242页
    7.1 构建公共需求偏好的精准识别机制第231-234页
        7.1.1 增强公众理性表达偏好的动力第231-232页
        7.1.2 完善地方政府对偏好的识别机制第232-233页
        7.1.3 改进公共政策议程设置模式第233-234页
    7.2 社会共识下的供需偏好调适第234-238页
        7.2.1 深度推进公共收支信息公开第234-235页
        7.2.2 推进税制改革促进公众形成合理预期第235-236页
        7.2.3 积极发展协商民主构建社会共识第236-238页
    7.3 提升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路径第238-242页
        7.3.1 合理引入市场机制推动供给主体多元化第238-239页
        7.3.2 利用社会力量协同开展公共事务治理第239-240页
        7.3.3 强化公共支出资金的保障与监管第240-242页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242-247页
    8.1 主要结论第242-244页
    8.2 研究展望第244-247页
参考文献第247-259页
致谢第259-26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261页

论文共2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麦籽粒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的QTL定位研究
下一篇:地方政府间财政支出竞争的环境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