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桥文化旅游资源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桥梁文化旅游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1页 |
1.3 研究方法理论 | 第11-12页 |
1.3.1 研究理论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 桥文化相关概念 | 第12-14页 |
1.4.1 桥文化的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4.2 四川桥文化概念界定 | 第13页 |
1.4.3 研究创新性 | 第13-14页 |
2 四川桥文化的概述 | 第14-26页 |
2.1 四川桥的历史阐述 | 第14-18页 |
2.1.1 古代各时期的桥梁发展 | 第14-17页 |
2.1.2 近、现代的桥梁发展 | 第17-18页 |
2.2 四川桥的区域特色概述 | 第18-20页 |
2.2.1 盆地、平原地区 | 第18-19页 |
2.2.2 高原、山地地区 | 第19-20页 |
2.2.3 城市中(区域)的园林桥梁 | 第20页 |
2.3 四川桥类型的概述 | 第20-26页 |
2.3.1 索桥 | 第20-21页 |
2.3.2 木桥 | 第21-23页 |
2.3.3 石桥 | 第23-24页 |
2.3.4 廊桥 | 第24-25页 |
2.3.5 园林桥 | 第25-26页 |
3 四川桥旅游资源的文化分析 | 第26-31页 |
3.1 桥文化与水文化 | 第26-27页 |
3.2 桥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 | 第27-31页 |
3.2.1 桥梁的艺术价值 | 第27-28页 |
3.2.2 桥梁的历史文化价值 | 第28-29页 |
3.2.3 桥梁的科学文化价值 | 第29-31页 |
4 桥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 第31-45页 |
4.1 桥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 | 第31-34页 |
4.1.1 四川桥梁的现状概述 | 第31页 |
4.1.2 四川桥文化资源开发的层次 | 第31-32页 |
4.1.3 桥的造景功能 | 第32-33页 |
4.1.4 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类型 | 第33-34页 |
4.2 四川桥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 | 第34-37页 |
4.2.1 传承性 | 第34-35页 |
4.2.2 地域性 | 第35页 |
4.2.3 独特性 | 第35-36页 |
4.2.4 辅助性 | 第36-37页 |
4.3 桥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 | 第37-40页 |
4.3.1 突出特色原则 | 第37-38页 |
4.3.2 整体性与局部性兼具原则 | 第38-39页 |
4.3.3 保护与开发并重原则 | 第39页 |
4.3.4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39-40页 |
4.4 桥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 第40-43页 |
4.4.1 合理布局 | 第40-41页 |
4.4.2 全方位、多渠道筹措开发资金 | 第41页 |
4.4.3 加强市场的开拓与宣传力度 | 第41-42页 |
4.4.4 加大对文物桥梁的保护力度 | 第42页 |
4.4.5 借鉴现代科技 | 第42-43页 |
4.5 桥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 | 第43-45页 |
4.5.1 经济影响 | 第43-44页 |
4.5.2 文化影响 | 第44页 |
4.5.3 生态环境影响 | 第44-45页 |
5 四川桥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案例分析 | 第45-55页 |
5.1 泸定桥 | 第45-49页 |
5.1.1 泸定桥的概貌及其历史 | 第45-46页 |
5.1.2 泸定桥开发的环境因素 | 第46-47页 |
5.1.3 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 | 第47-48页 |
5.1.4 泸定桥的保护措施 | 第48页 |
5.1.5 泸定桥开发的效益 | 第48-49页 |
5.2 泸州龙桥 | 第49-55页 |
5.2.1 泸州龙桥的历史及其现状 | 第49-50页 |
5.2.2 泸州龙桥开发的环境因素 | 第50-51页 |
5.2.3 泸州龙桥开发的价值 | 第51-53页 |
5.2.4 泸州龙桥的保护与开发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