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2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4.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4.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1.4.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16-17页 |
2 盈余管理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分析 | 第17-22页 |
2.1 盈余管理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2 理论分析 | 第18-20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8页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18-19页 |
2.2.3 契约理论 | 第19-20页 |
2.3 盈余管理检验模型分析 | 第20-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农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 第22-30页 |
3.1 农业上市公司的行业特征 | 第22-23页 |
3.2 农业上市公司的特点 | 第23页 |
3.3 农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概况 | 第23-29页 |
3.3.1 农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环境分析 | 第24-25页 |
3.3.2 农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 | 第25-26页 |
3.3.3 农业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主要手段 | 第26-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4 W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案例分析 | 第30-52页 |
4.1 W上市公司的背景及概况 | 第30-31页 |
4.1.1 W上市公司基本情况 | 第30页 |
4.1.2 案例公司选择依据 | 第30-31页 |
4.2 W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识别 | 第31-42页 |
4.2.1 W上市公司主要财务衡量指标分析 | 第31-35页 |
4.2.2 内部治理分析 | 第35-37页 |
4.2.3 W上市公司报表专项问题分析 | 第37-42页 |
4.3 W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检验 | 第42-44页 |
4.3.1 全部应计利润模型介绍 | 第42-43页 |
4.3.2 W上市公司全部应计利润模型检验 | 第43-44页 |
4.4 W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 第44-46页 |
4.4.1 保牌动机 | 第44-45页 |
4.4.2 高管股权激励动机 | 第45页 |
4.4.3 政治成本动机 | 第45-46页 |
4.5 W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 第46-50页 |
4.5.1 资产减值——生物资产 | 第46-48页 |
4.5.2 关联方交易 | 第48-49页 |
4.5.3 非经常性损益操控 | 第49-50页 |
4.6 W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后对企业造成的经济影响 | 第50-51页 |
4.6.1 短期实施盈余管理给企业造成的经济影响 | 第50-51页 |
4.6.2 长期实施盈余管理对企业造成的经济影响 | 第5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5 W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对策及普适性建议 | 第52-57页 |
5.1 公司治理层面 | 第52-53页 |
5.2 市场治理层面 | 第53-54页 |
5.3 社会治理层面 | 第54-55页 |
5.4 政府治理层面 | 第55-5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6 结论 | 第57-6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7-58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58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