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各类型土与地基论文--红粘土与地基论文

红粘土特性及致滑机理--以灞河流域红粘土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1 红粘土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制滑机理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3-14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3-14页
        1.3.2 技术路线第14页
    1.4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第14-17页
        1.4.1 研究工作概况第14-15页
        1.4.2 取得的主要成果第15页
        1.4.3 创新点第15-17页
第二章 灞河流域红粘土区域地质背景第17-25页
    2.1 地理位置条件第17页
    2.2 工程地质条件第17-24页
        2.2.1 气象水文第17-19页
        2.2.2 地形地貌第19-20页
        2.2.3 地质构造第20-21页
        2.2.4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第21-22页
        2.2.5 地层岩性第22页
        2.2.6 植被类型及分布特征第22-23页
        2.2.7 人类工程活动及不良地质现象第23-24页
    2.3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灞河流域红粘土空间展布与滑坡分布关系第25-38页
    3.1 红粘土空间展布特征第25-27页
        3.1.1 红粘土出露特征第25-26页
        3.1.2 红粘土分布特征第26-27页
    3.2 灞河流域红粘土形成及演化第27-32页
        3.2.1 红粘土沉积环境第28页
        3.2.2 红粘土沉积类型第28-29页
        3.2.3 灞河流域红粘土地层改造第29-32页
    3.3 红粘土滑坡区域分布特征第32-37页
        3.3.1 红粘土滑坡区域分布情况及滑坡的特征第32-34页
        3.3.2 红粘土滑坡空间分布规律第34-35页
        3.3.3 红粘土滑坡控制因素特点第35-37页
    3.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四章 灞河流域红粘土工程特性第38-56页
    4.1 红粘土物理力学性质第38-41页
        4.1.1 红粘土粒度组成第38-39页
        4.1.2 红粘土物理力学性质第39-40页
        4.1.3 红粘土大型直接剪切试验第40-41页
    4.2 红粘土干湿循环力学性质第41-46页
    4.3 红粘土非饱和特征第46-55页
        4.3.1 基质吸力和吸应力的解释第46-47页
        4.3.2 瞬态脱湿与吸湿实验第47-49页
        4.3.3 数值反演模型第49-51页
        4.3.4 结果分析第51-55页
    4.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红粘土致滑机理分析第56-67页
    5.1 灞河流域滑坡数值模拟第56-63页
        5.1.1 惠家环滑坡发育特征第56-59页
        5.1.2 惠家环滑坡数值模拟第59-63页
    5.2 红粘土滑坡机理分析第63-66页
    5.3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结论与展望第67-69页
    结论第67页
    展望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3-74页
    学术论文第73页
    参加的学术会议第73页
    参加的科研项目第73-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纳米钨酸锰和氧化铈的超声合成及其性质研究
下一篇:ZnO/Ag纳米复合材料的金属、非金属掺杂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