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2.1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2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3 小结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采集 | 第20-31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0-23页 |
2.1.1 奇台县地理位置 | 第20页 |
2.1.2 地质与地貌 | 第20-21页 |
2.1.3 气候特征 | 第21-22页 |
2.1.4 水文特征 | 第22-23页 |
2.2 野外调查、数据采集及数据预处理 | 第23-26页 |
2.2.1 野外考察 | 第23页 |
2.2.2 各试验地施肥及灌水情况 | 第23页 |
2.2.3 采集数据 | 第23-26页 |
2.2.3.1 春小麦冠层光谱测量 | 第23-24页 |
2.2.3.1.1 测量仪器 | 第23-24页 |
2.2.3.1.2 光谱测量方法 | 第24页 |
2.2.3.2 各地春小麦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24页 |
2.2.3.3 旱地春小麦土壤水分测定 | 第24页 |
2.2.3.4 水浇地与旱地春小麦植株的测定 | 第24-25页 |
2.2.3.5 覆盖度测定 | 第25-26页 |
2.2.4 实测光谱曲线预处理 | 第26页 |
2.3 高光谱数据处理方法 | 第26-29页 |
2.3.1 春小麦原始光谱反射率参数 | 第26-27页 |
2.3.2 微分光谱 | 第27-28页 |
2.3.3 植被指数 | 第28-29页 |
2.3.4 红边参数选取及计算 | 第29页 |
2.4 模型的建立及精度检验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 | 第31-36页 |
3.1 粮食安全问题的国际、国内背景 | 第31-33页 |
3.1.1 粮食安全问题的国际背景 | 第31-32页 |
3.1.2 粮食安全问题的国内背景 | 第32-33页 |
3.2 影响当代中国粮食安全的因素 | 第33-35页 |
3.2.1 农业机械化水平低 | 第33页 |
3.2.2 耕地的面积逐年减少 | 第33-34页 |
3.2.3 农业科技体系尚未健全 | 第34页 |
3.2.4 劳动者科学技术水平较低 | 第34-35页 |
3.3 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水浇地与旱地春小麦光谱及农学参数差异研究 | 第36-47页 |
4.1 水浇地与旱地春小麦生理生态参数对比分析 | 第36-39页 |
4.1.1 水浇地与旱地春小麦叶绿素含量对比分析 | 第36-37页 |
4.1.2 水浇地与旱地春小麦叶宽、苗高及覆盖度对比分析 | 第37-39页 |
4.2 水浇地与旱地春小麦原始光谱反射特征比较研究 | 第39-42页 |
4.2.1 水浇地与旱地春小麦反射光谱共同点 | 第39页 |
4.2.2 水浇地与旱地春小麦反射光谱差异 | 第39-41页 |
4.2.3 水浇地与旱地不同生育期春小麦冠层反射光谱特征对比 | 第41-42页 |
4.3 各生育期水浇地与旱地春小麦红边参数的变化规律 | 第42-45页 |
4.3.1 水浇地与旱地春小麦红边位置对比分析 | 第42-43页 |
4.3.2 水浇地与旱地春小麦红边峰值形状及峰值变化 | 第43-44页 |
4.3.3 水浇地与旱地春小麦红边面积对比分析 | 第44-45页 |
4.4 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水浇地与旱地春小麦不同时期叶绿素含量估测模型对比研究 | 第47-54页 |
5.1 水浇地与旱地春小麦拔节期叶绿素含量估测模型对比研究 | 第47-51页 |
5.1.1 水浇地与旱地春小麦原始光谱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47-49页 |
5.1.2 水浇地和旱地春小麦高光谱变量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分析 | 第49-50页 |
5.1.3 基于光谱变量的水浇地和旱地春小麦叶绿素含量估测模型 | 第50-51页 |
5.2 不同坡向旱地春小麦叶绿素含量估测模型 | 第51-53页 |
5.2.1 不同坡向旱地春小麦叶绿素含量与微分变量的相关性 | 第51-52页 |
5.2.2 旱地春小麦叶绿素含量估测模型的建立及精度检验 | 第52-53页 |
5.3 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基于高光谱参数的水浇地与旱地春小麦各生育期叶绿素最佳估测模型比较研究 | 第54-59页 |
6.1 高光谱参数与春小麦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 | 第54-56页 |
6.1.1 高光谱植被指数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54-55页 |
6.1.2 水浇地与旱地春小麦红边参数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55-56页 |
6.2 基于高光谱特征参数的各地春小麦叶绿素含量估测模型对比 | 第56-57页 |
6.2.1 水浇地与旱地春小麦最佳植被指数与叶绿素含量模型的建立 | 第56-57页 |
6.2.2 利用红边参数反演水浇地与旱地春小麦叶绿素含量 | 第57页 |
6.3 结论与讨论 | 第57-59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59-63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9-61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61-63页 |
7.2.1 特色与创新 | 第61页 |
7.2.2 不足与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