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3-28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3-1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18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8-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21-22页 |
1.3 研究方案 | 第22-2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24-25页 |
1.4 “以房养老”的概念和相关理论 | 第25-28页 |
1.4.1 “以房养老”的概念 | 第25-26页 |
1.4.2 “以房养老”的相关理论 | 第26-28页 |
2 “以房养老”的运作机理 | 第28-36页 |
2.1 “以房养老”的参与主体及提供的服务 | 第28-33页 |
2.1.1 “以房养老”的供给主体及提供的养老服务 | 第28-29页 |
2.1.2 “以房养老”的需求主体和客体 | 第29-30页 |
2.1.3 “以房养老”的其他参与主体及提供的服务 | 第30-33页 |
2.2 “以房养老”的运作方式 | 第33-36页 |
2.2.1 房屋产权先转换为资金后购买养老服务 | 第33-35页 |
2.2.2 房屋产权直接置换养老服务 | 第35-36页 |
3 我国“以房养老”的主要模式和试点发展现状 | 第36-51页 |
3.1 售房换养 | 第37-41页 |
3.1.1 售房养老的操作路径 | 第37-40页 |
3.1.2 上海售房养老的试行状况 | 第40-41页 |
3.2 以租换养 | 第41-43页 |
3.2.1 以租换养的操作路径 | 第41-42页 |
3.2.2 北京以租换养的试行状况 | 第42-43页 |
3.3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 | 第43-47页 |
3.3.1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操作路径 | 第43-46页 |
3.3.2 武汉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试行状况 | 第46-47页 |
3.4 房产直接置换模式 | 第47-51页 |
3.4.1 房产直接置换模式的操作路径 | 第47-48页 |
3.4.2 房产直接置换模式的试行状况 | 第48-51页 |
4 我国“以房养老”的现实困境及成因 | 第51-76页 |
4.1 我国“以房养老”要素转换困境 | 第51-53页 |
4.1.1 产权转换为资金的困境 | 第51-52页 |
4.1.2 资金转换为服务的困境 | 第52页 |
4.1.3 产权直接转换为服务的困境 | 第52-53页 |
4.2 “以房养老”要素转换困境形成的内因 | 第53-62页 |
4.2.1 家庭财富传递动机的影响 | 第53-54页 |
4.2.2 供需失衡的制约 | 第54-55页 |
4.2.3 多种风险的阻碍 | 第55-62页 |
4.3 我国“以房养老”现实困境的实证检验 | 第62-76页 |
4.3.1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第62-63页 |
4.3.2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分析 | 第63-68页 |
4.3.3 指标选取和变量赋值 | 第68-73页 |
4.3.4 家庭财富传递动机对老人以房养老行为选择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73页 |
4.3.5 供需失衡对老人以房养老行为选择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73-74页 |
4.3.6 多种风险对老人以房养老行为选择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74-75页 |
4.3.7 研究假设检验结果 | 第75-76页 |
5 “以房养老”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76-86页 |
5.1 国外“以房养老”的比较 | 第76-82页 |
5.1.1 美国的以房养老模式 | 第76-78页 |
5.1.2 英国的以房养老模式 | 第78-79页 |
5.1.3 日本的以房养老模式 | 第79-81页 |
5.1.4 新加坡的以房养老模式 | 第81-82页 |
5.2 国外“以房养老”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82-86页 |
5.2.1 以房养老的发展依靠政府的支持 | 第83页 |
5.2.2 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是开展以房养老的重要基础 | 第83-85页 |
5.2.3 以房养老需要完善的房地产和金融市场以及人才储备 | 第85页 |
5.2.4 以房养老产品的设计要具备合理性和多样性 | 第85-86页 |
6 “以房养老”现实困境的破解机制 | 第86-98页 |
6.1 基本目标 | 第86-87页 |
6.1.1 激活城镇存量住房资产 | 第86页 |
6.1.2 改善居民的养老质量 | 第86-87页 |
6.2 基本原则 | 第87-89页 |
6.2.1 因需制宜 | 第87-88页 |
6.2.2 政府引导 | 第88页 |
6.2.3 循序渐进 | 第88-89页 |
6.3 要素转换困境破解机制设计 | 第89-95页 |
6.3.1 观念转变机制 | 第89页 |
6.3.2 供需匹配机制 | 第89-92页 |
6.3.3 风险管理机制 | 第92-95页 |
6.4 破解机制的制度保障 | 第95-98页 |
6.4.1 放开对房屋产权的限制 | 第95-96页 |
6.4.2 加快创新发展我国的养老服务业 | 第96页 |
6.4.3 稳定房地产市场与创新金融市场 | 第96-98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0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98-99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
附录A | 第103-105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