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伦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论文--道德与心理论文

道德伪善及其消解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导论第8-18页
    1.1 问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第8-9页
        1.1.1 问题的缘起第8-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页
    1.2 道德伪善的研究现状第9-16页
        1.2.1 伦理学视域下的道德伪善第9-12页
        1.2.2 心理学视域下的道德伪善第12-16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6-17页
        1.3.1 研究思路第16-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页
    1.4 创新与不足第17-18页
第2章 道德伪善的界定第18-23页
    2.1 何为“善”第18-19页
    2.2 何为“伪”第19-20页
    2.3 何为“道德伪善”第20-23页
第3章 道德伪善的发生机制第23-31页
    3.1 诱发道德伪善的心理机制第23-25页
        3.1.1 解释水平第23-24页
        3.1.2 自我欺骗策略第24-25页
    3.2 引发道德伪善的伦理溯源第25-31页
        3.2.1 人类的对抗性引发道德伪善第25-26页
        3.2.2 现代社会的道德危机引发道德伪善第26-29页
        3.2.3 个体道德心理失序引发道德伪善第29-31页
第4章 道德伪善的善恶效应第31-37页
    4.1 道德伪善中的“恶”效应第31-34页
        4.1.1 道德伪善使伪善者异化第31页
        4.1.2 道德伪善使伪善者逃避道德责任第31-32页
        4.1.3 道德伪善蚕食社会伦理化第32-33页
        4.1.4 道德伪善加剧社会道德不确定性第33-34页
    4.2 道德伪善中的“善”效应第34-37页
        4.2.1 道德伪善具有趋善性第34-35页
        4.2.2 伪善者对道德法规的工具性认同第35-36页
        4.2.3 伪善行为具有情景扬善性第36-37页
第5章 道德伪善消解路径的逻辑建构第37-48页
    5.1 德性与德行标本兼治第37-41页
        5.1.1 德性论理论依据第37-38页
        5.1.2 德行论理论依据第38-40页
        5.1.3 标本兼治的消解路径第40-41页
    5.2 个体向“善”水平的提升第41-44页
        5.2.1 激发个体道德需要第41-42页
        5.2.2 深化个体道德理性第42页
        5.2.3 丰富个体道德情感第42-43页
        5.2.4 强化个体道德意志第43-44页
    5.3 社会扬“善”力量的加强第44-48页
        5.3.1 加强道德实践教育第44-45页
        5.3.2 优化生活环境与习俗第45-46页
        5.3.3 完善道德赏罚制度第46-48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48-51页
个人简历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第51-52页
致谢第52-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生态共生视角看庄子的“道通为一”思想
下一篇:习近平总书记政治伦理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