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1.1 小麦条锈病 | 第12-16页 |
1.1.1 小麦条锈病病原 | 第12页 |
1.1.2 小麦条锈病侵染症状及过程 | 第12-13页 |
1.1.3 小麦条锈病的危害 | 第13页 |
1.1.4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研究 | 第13-16页 |
1.2 小麦白粉病 | 第16-17页 |
1.2.1 小麦白粉病病原 | 第16页 |
1.2.2 小麦白粉病的发病条件及传播途径 | 第16页 |
1.2.3 小麦白粉病的危害 | 第16页 |
1.2.4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2.5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抗性评价及其利用 | 第17页 |
1.3 小麦病害的防治 | 第17-18页 |
1.3.1 药剂防治 | 第17页 |
1.3.2 栽培防治 | 第17-18页 |
1.3.3 种植抗病品种 | 第18页 |
1.4 小麦抗病遗传的主要方法 | 第18-19页 |
1.4.1 常规杂交 | 第18页 |
1.4.2 基因推导分析法 | 第18-19页 |
1.4.3 细胞遗传学方法 | 第19页 |
1.4.4 非整倍体法 | 第19页 |
1.5 分子标记技术 | 第19-22页 |
1.5.1 AFLP 标记 | 第19-20页 |
1.5.2 EST 标记 | 第20页 |
1.5.3 RAPD 标记 | 第20页 |
1.5.4 RFLP 标记 | 第20-21页 |
1.5.5 RGAP 标记 | 第21页 |
1.5.6 SCAR 标记 | 第21页 |
1.5.7 SNP 标记 | 第21-22页 |
1.5.8 SSR 标记 | 第22页 |
1.5.9 STS 标记 | 第22页 |
1.6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rker-assisted selection,MAS) | 第22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2-24页 |
1.8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贵农 775 抗病基因分析 | 第25-31页 |
2.1 材料 | 第25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5页 |
2.1.2 供试菌种 | 第25页 |
2.2 方法 | 第25-29页 |
2.2.1 群体构建 | 第25页 |
2.2.2 苗期鉴定 | 第25-26页 |
2.2.3 DNA 的提取 | 第26-27页 |
2.2.4 小麦基因组 DNA 的检测及浓度的测定 | 第27页 |
2.2.5 PCR 体系及程序 | 第27-28页 |
2.2.6 电泳 | 第28-2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0页 |
2.3.1 贵农 775 对 CH42 的抗性遗传分析 | 第29页 |
2.3.2 贵农 775 中抗 CH42 基因与抗 CYR32 基因的关系 | 第29-30页 |
2.4 结论与讨论 | 第30-31页 |
第三章 Pm21 基因特异性标记的开发 | 第31-37页 |
3.1 材料 | 第31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31页 |
3.1.2 供试菌株 | 第31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1-34页 |
3.2.1 F2群体的构建 | 第31页 |
3.2.2 接种和抗病性鉴定 | 第31-32页 |
3.2.3 采样 | 第32页 |
3.2.4 DNA 的提取 | 第32页 |
3.2.5 小麦 DNA 的检测及浓度的测定 | 第32页 |
3.2.6 Pm21 特异性标记的设计 | 第32-33页 |
3.2.7 PCR 产物的扩增 | 第33页 |
3.2.8 PCR 产物的检测 | 第33-3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4-36页 |
3.3.1 F2群体抗白粉病的鉴定 | 第34-35页 |
3.3.2 基因特异性标记的设计 | 第35页 |
3.3.3 基因特异性标记的验证 | 第35-36页 |
3.4 结论与讨论 | 第36-37页 |
第四章 WS-1 对 662 份中国冬小麦品种(系)的检测分析 | 第37-44页 |
4.1 材料 | 第37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37-38页 |
4.2.1 品种的种植 | 第37页 |
4.2.2 抗病鉴定 | 第37页 |
4.2.3 采样 | 第37页 |
4.2.4 DNA 的提取 | 第37页 |
4.2.5 DNA 的检测 | 第37页 |
4.2.6 PCR 体系及程序 | 第37页 |
4.2.7 PCR 产物的检测 | 第37-3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4.3.1 Pm21 的分布情况 | 第38-41页 |
4.3.2 证明 WS-1 的准确性 | 第41-42页 |
4.4 结论与讨论 | 第42-44页 |
全文总结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